現在,不少父母都說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但是很少有父母會這樣反過來想一想,自己對孩子說的話“中聽”嗎?是不是自己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使孩子難以接受父母的好意呢?其實,這樣的情況的確并不少見。
同樣的一句話,用不同的方式說出來,收到的效果往往是大相徑庭。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對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還較弱的兒童來說,更要講究教育方式,特別是說話的藝術。
孩子難免犯這樣那樣的錯誤,也難免做出讓大人不滿意的事情,這時應該怎樣用語言來教育孩子,讓他糾正自己的行為呢?在美國的小學里,教育父母這樣對孩子說話,比如:孩子的畫沒有畫好,父母不能說:“你怎么畫得這么難看?怎么這么笨。”而要說:“試試看,你能不能畫得更好些。”而當孩子做錯了事時,最好不要生硬地對孩子說:“你做得不對,你怎么又做錯了?”而是應該委婉地告訴孩子:“你再想一想,這樣做對嗎?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方法呢?”。
“永遠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這是教育工作者的忠告。如果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你始終能夠用正面的、積極的思考方法對待孩子,那么孩子長大后也會以正面和積極的方式對待他人,思考人生。相反,如果孩子從小接觸的就是惡意的、否定的言詞,他將來也會以負面的、消極的方式來看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生活中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不同的人遇到不同的事,會以完全不同的態度去對待,最終結果也會因此不同。有的父母望子成龍心切,總是愛拿自己孩子的缺點去比別的孩子的優點。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往往是批評多,表揚少,甚至不表揚,還自以為這是對孩子的嚴格要求。久而久之,就會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他會認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也會有不如別人的地方,父母永遠不會說自己好,甚至會因此而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或使他喪失自信。
孩子畫了一張非常稚拙的畫,自己很得意,滿懷希望想得到父母的夸獎,如果父母對他的畫不屑一顧,說:“你畫的是什么呀,看上去亂七八糟的。比寶寶畫的差遠了。”孩子的情緒肯定會一落千丈,再也不想拿起畫筆了。如果父母把孩子的畫拿來仔細地看一看,猜猜看孩子畫的是什么,讓孩子講一講自己的得意之作,表現出很感興趣或恍然大悟的樣子,告訴孩子:“你畫得真不錯,真有想象力,如果把這個地方稍微改一改就更好了。”這時,孩子很可能就會聽從你的建議,更加興致盎然地畫下去。
這就是教育孩子的語言藝術。如果你從與人為善,從對孩子的真誠關心出發,那么即使孩子真的有錯,也應該和顏悅色,循循善誘,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