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影片《哈利 波特與鳳凰社》登入中國,而哈利 波特系列小說的終結篇《哈利 波特與死圣》也已在全球首發。哈利 波特何以令青少年如此追捧?
探源:
青少年渴望被重視 哈利 波特“投射”自己
“哈利 波特對青少年起到了心理投射作用,讓他們有一種強烈的心理認同,從而不能自拔,如癡如醉。”河南華夏心理咨詢中心心理咨詢師韓慧影說。
韓慧影觀看了上市的所有哈利 波特影片,對影片的吸引人之處,她作了如下的總結:哈利 波特除了故事情節豐滿以外,環境的神秘氣息、陰森的霍格沃茲古堡、時隱時現的列車、會發脾氣的大樹,不但吸引著小朋友,也勾起了成年人的童心。
對這一說法,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申繼亮教授表示支援。他說,哈利 波特的魅力在于他與現實中青少年的心理行為有諸多契合點。這正是心理投射的重合。渴望被重視是所有孩子的潛在心理訴求,對于自己能否被重視,他們往往無從知曉,唯一能作為認定依據的是家長、老師和周圍人的態度。如果得到肯定、鼓勵,孩子將會更有信心,做得更好。如果受到否定、打壓,他往往會灰心喪氣,不愿繼續有所作為。這兩種因素時常交錯出現,令孩子無所適從,很是惶恐。
哈利 波特的故事給孩子們點了一個燃燒不息的火炬。哈利 波特本是一個普通的孩子,隨著他的成長,擁有的力量越來越強大,最終成為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這正是孩子們所渴望的,從哈利 波特身上,他希望也看到自己的未來。這是一個完全正面的肯定性暗示,也是一種“自我發現”。“所以孩子們喜歡哈利 波特,他們從心理上認同哈利 波特。覺得自己就是哈利 波特的投影,哈利 波特正召喚著自己劈荊斬棘,擁抱成功!”申教授如是說。
手法:
情節貼近生活 借用劇情演繹自我
“有別于其他科幻小說,哈利 波特影片和圖書中的情節雖離奇卻并不荒誕,有著很強的貼近性,很多情景就像
是自己身邊剛剛發生過的。這是哈利 波特吸引人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辛自強副教授說。
他指出,在閱讀中人們會發現,除了故事外,“吼叫信”、“鼻涕蟲”等怪物,被魔法想像力處理或描繪過的東西,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對應物或對應現象。
誰沒有被同學惡搞過?誰沒有被家長暴吵過?誰不曾在舉目無親的車站徘徊?誰不希望寫作業的時候可以得到一支速寫筆?這些遭遇和愿望,不分年齡,難道不是人人都曾經歷和暗暗希望的嗎?
這些細節的戲劇化演繹使得哈利 波特的魔法世界跟我們的日常生活更貼近,多數劇情我們都能輕而易舉地感覺到、觸摸到,心照不宣,痛快至極。“簡直就像借用哈利 波特在演繹精彩的自我,孩子們咋會不動情呢?”辛副教授說。
啟發:
合理引導叛逆行為 促進孩子發現潛能
“作為教育工作者,哈利 波特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點,也能幫助我們尋找解決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方法。”鄭州十一中心理教師穆君勝說。
穆老師深有感觸地說,“自我發現潛能”是青少年很重要的心理成長環節,這種心理特點使他們注重儀表形象、人際關系,想讓自己成為焦點人物。如果得不到家長、老師的正確引導,很容易走入歧途。這時候,家長、老師應給孩子機會,讓孩子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潛能,“相信自己是最棒的”,勇于迎接各種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哈利 波特如何將叛逆心理和行為消融在追求正義和光明的過程中也值得借鑒。青少年的叛逆行為,實際上是他們極度要求自尊、追求尊嚴的體現。在這個時期,沒有比摧折青少年執拗態度和強令他服從更壞的做法了。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寬容,使孩子動員其全部精神力量,以消除性格、行為上的缺點。
另外,哈利 波特是憑著對神秘事件的濃厚興趣,才很快掌握了魔法知識,從而擁有魔力的,這對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有深刻啟發。
“總之,如何將孩子們對故事的興趣轉化成增長本領、克服困難的動力,是每一個家長和老師都應好好思考的問題。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哈利 波特就算沒白看。”穆君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