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乖乖合作是家長們最大的難題,特別是孩子自我中心的發展,自主意識使得他們經常做出一些挑戰家長權威的事情,叫他們往東卻偏偏往西跑,還常常否定父母的觀點和要求。新狀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家長們總覺得掌握到的早教知識毫無用武之地。究竟怎樣才能不用哀求、不用大聲嚷嚷,就能讓孩子乖乖與家長合作呢?
一、寶寶不合作可能與你言行有關
寶寶不合作其實有可能是因為你“念”他的方式不對,以致他出現厭煩、叛逆的心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嘮叨”寶寶他才能乖乖聽話呢?下面一些做法,小編認為你最好避免哦!
1、嘮叨型:對寶寶不聽話這件事你總是嘮嘮叨叨,沒完沒了。
避免“催命符”式說教,如果家長能夠就事論事,短促明了地表達你的要求,相信能夠有效督促孩子把事做完。
2、希望型:總是說“我希望你能自己把飯吃完”“我希望你能自覺收拾房間”,爸媽的口頭禪是“我希望”。
爸媽的要求也太含蓄了吧,我希望似乎給了寶寶很大“我拒絕”的空間,要知道這無疑是給寶寶提供不合作的機會哦!
3、賄賂型:“如果你乖乖聽話把飯吃完,待會給你吃個冰淇淋。”
這種利誘方式效果很好,但是下一次孩子可能便會就某件事跟你“談條件”。寶寶其實不需要賄賂,不需要這種方式使自己轉變成為好孩子。
4、威脅型:“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罰你今天不準看卡通”
大多數父母在生氣時便不自覺地給寶寶下“最后通牒”,威脅是用嚴厲的方式讓寶寶乖乖就范,但寶寶并沒有心服口服,所以并不是長遠之效。
5、厭惡型:“你怎么總是吃飯慢慢吞吞,我讓你吃快一點你沒聽見嗎?”
家長還是忍不住將厭惡的態度表現了出來,你對寶寶冷嘲熱諷不僅不能幫助孩子改正缺點,反而會讓他很受傷呢。
6、嚷嚷型:對于寶寶的不合作,家長終于忍不住要情緒大爆發,大聲對寶寶嚷嚷“你怎么總是不聽話!”
對寶寶大喊大叫只會讓他既難堪又害怕,嚷嚷只會讓寶寶更多地關注你生氣的情感,而不是你要求他做的事情。事實上,父母越是溫和輕聲地說話,寶寶越是容易關注父母說的話。
二、讓寶寶愛上合作小貼士
為了讓寶寶乖乖合作,家長不需斗智斗勇,堅定有效的教育方法能夠很好地改變寶寶的行為,鼓勵寶寶自愿合作需要父母的耐心與堅持不懈。一旦在方法上做了一些調整,你就會發現寶寶是愿意合作的。
1、清楚簡潔地陳述你的話
對寶寶來說,讓他們思考,找出結論,最后做出決定并不難。但是很多家長在提要求的時候并沒有考慮到寶寶的理解能力,比如家長如果這樣表達“你怎么這么不乖!如果你以后再吃飯看電視、到處亂跑,我就不許你玩玩具,不帶你出去玩了!”
這句話對寶寶來說資訊量很大,難以理解。所以家長對寶寶一次不能提太多要求,“吃飯時不能亂跑,如果你再亂來跑去,待會就不許你玩玩具”對寶寶提要求的原則盡可能是“少量多次”、清楚簡潔。
2、謹慎用你的“不”
不要老是對寶寶說不要這樣,不要那樣,不許干這個,不許干那個。寶寶最初的滿滿熱情被你的“不”澆了一頭冷水。家長不妨事先制定好一些規則,讓寶寶提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讓寶寶清楚了解到完成規則的內容才能享有相應的權利。
3、給孩子選擇的自由
誰都不喜歡被命令做事情,如果你能夠多尊重寶寶,給他自己選擇的自由,相信寶寶能夠把事情做得更好更主動。如果你想寶寶幫忙你一些家務活,你可以列一張他力所能及的家務活清單讓他自由選擇做什么和什么時候做,給寶寶選擇和控制的權力能讓他心甘情愿去做好,這比你直接指揮效果好很多哦!
另外家長還要避免用強迫的方式,可以留給孩子一個緩和的過程,如“我讓你再玩十分鐘,之后要去把地上的書放到書架上整理好。”
4、用肢體引導寶寶服從
家長如果在第一次提出指令,寶寶不聽,再重復一遍后,家長可以用肢體來引導寶寶服從。比如媽媽讓寶寶把喝完水的杯子放到桌子上,你可以輕輕地牽引寶寶的手,和他一起把杯子放到桌子上,這樣他就能準確地知道你到底希望他做什么。
讓寶寶去睡覺,媽媽可以先提醒寶寶“該睡覺了”,然后給他一個身體上的提示,比如手搭在他肩膀上;或是給他做示范,比如領他領到床上,把被子鋪好,拍拍枕頭。你會發現,行動比語言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