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叛逆是孩子發出的求救信號

法國學者馬塞爾·呂弗教授認為,世界上有1/3的年輕人可以順利度過青春期,另1/3是“恰到好處”地使人厭煩,對于最后1/3的年輕人來說,他們的青春期是痛苦、復雜的。如何讓孩子平穩度過痛苦、復雜的青春期,令眾多家長們揪心。

 

危險行為與青春期有關

未成年人的危險行為,如自殘、自殺(未遂)、逃學、離家出走等,總體上與青春期發育狀況相關;相較而言,由中考、高考等所形成的升學壓力,只引起了未成年人短暫的情緒焦慮問題,如失眠或服用安眠藥等。調查資料顯示:以自殘行為為例,小學五年級學生自殘的比率不足1%,至初中三年級后,該比率超過5%,之后又逐年下降,至高中三年級時,降至2%以下,大致形成了以初中三年級為中心的正態分布。這組資料也說明是青春期而不是升學壓力,造成了這種危險行為的發生髮展。

“青春期的孩子由于某些情緒得不到宣泄,肯定會出問題。現在高校學生傷人傷己的事情頻頻發生,很大一部分學生的心理問題在很小的時候就埋下了黑色的種子,這和家庭教育有關。在家庭類型中30%犯罪少年來自離異家庭;而在家庭關系中,父母很少與之交流的則高達89%。家庭教育資源的缺乏、家長自身行為的偏差、家庭成員間緊張的人際關系,尤其是父母的嚴重沖突及親子間的溝通障礙等,都對子女偏差行為的形成具有程度不同的負效應。目前我國有8%~10%的兒童有心理疾病,35%的中學生具有心理異常表現。

細心讀懂孩子發出的信號

青春期又被稱為“心理斷乳期”、“叛逆期”,此時的孩子半幼稚半成熟,情緒兩極性波動大,向同伴開放的程度大于向成人開放,是自我確立的時期,渴望成為獨立的“人”。如這些訴求無法滿足,有可能會導致心理失衡,直至產生心理問題。一些這樣的孩子,他們總覺得自己很焦慮,甚至自稱有抑郁癥,但是,他們的父母卻覺得他們好好的,完全正常。其實,這是孩子在發出信號:我需要心理關愛,請幫幫我!此時,作為家長,一定要“讀懂”孩子們發出的這些信號,及時跟孩子溝通,找到問題所在,幫助孩子減壓,以避免負面情緒累積過多導致更嚴重的后果。

有自殘行為的孩子,事前都是有預兆的,一般都是性格突然變得內向,封閉自己,或者表現得很煩躁,有暴力傾向,如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定要加以重視。一個高三女生,手腕上經常有傷痕,怎么回事呢?與這個女生進行深談,才得知原來女孩的父親為人粗暴,經常因為高考對她施加壓力,再加上她遭遇早戀問題,互相疊加,讓她難以承受,只有藉由自殘才能稍微釋懷。家長只要保持一個接受與開放的態度,耐心地把孩子的話聽完,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按摩。

家庭、學校和社會要形成合力

由于家長普遍缺乏心理專業知識,要家長獨自擔當對子女進行心理指導的任務顯然是力不從心。幫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形成合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們應學會“蹲下來”與孩子交流,孩子的社會能力是從父母的行為中學到的。父母無條件接納孩子,孩子也會很容易接納別人,并融入社會。父母也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只能自己負責。同時,盡量讓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成長,當孩子面對困境時,讓孩子自己解決。父母用一種接納、并存的態度,可以幫助孩子盡快適應多元化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