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不要讓標簽成為孩子一生的魔咒

看《瘋狂動物城》時,最讓我心疼的動物就是狐尼克了。

狐尼克小時候想當一名小騎警童子軍,保護弱小維持和平就是他的夢想。他的媽媽支援他,騎警隊員們也答應了他入隊。很可惜,在他參加入隊儀式,宣誓著忠誠、勇敢時,那些歡迎他入隊的草食動物們撲倒了他,給他套上了嘴套。他們始終認為狐貍就是狡猾的,永遠不值得信賴。

” 狡猾 ” 這個標簽徹底打在了小狐尼克的心里,他哭著下了決定:既然別人都認為我是狡猾的,那我也就沒必要再做什么改變了。

長大后的狐尼克確實成了狡猾的混混,他到處坑蒙拐騙。要不是遇到兔朱迪,他就永遠是一只狡猾的狐貍,過著坑蒙拐騙的日子,離自己的夢想和本真越來越遠。

有多少孩子正在經歷著小狐尼克的遭遇呢?

亮亮只是一不小心打破了花瓶,就被爸爸罵惹禍精。自從爸爸罵完他后,亮亮確實變本加厲,搗亂的次數越來越多了。

貝貝因為一次考試不理想就被父母定性為成不了氣候。自從父母評價他不成氣候之后,貝貝確實越來越差勁,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差。

毛毛一不小心把妹妹弄哭了,” 你這么喜歡欺負妹妹,真是一個虐待狂。” 聽到媽媽這樣的評價,毛毛開始變本加厲地欺負妹妹。

標簽的可怕之處就在于,它會像一個預定的模子,扣在誰的身上,誰就會像被施了魔咒似的成長為標簽形容的樣子,哪怕他根本就不是這樣的。

 

鏡頭一:

在幼兒園里 , 有一個小寶貝不喜歡畫畫,甚至表現出極度的厭惡。每次上繪畫課的時候,他都會表現出一種極度不安。

他不畫畫,一會說要喝水,一會又要上廁所,一會又說餓了要吃點心,找遍各種借口逃避,即使不得不拿起畫筆也是隨手畫幾個圓圈,絲毫不正兒八經地對待,更別說享受畫畫的樂趣了。

老師很好奇他對畫畫表現出的這種態度,于是聯系了家長,想搞清緣由。

她說以前孩子也挺喜歡畫畫的,不過后來她嫌棄孩子畫得不像,說過他幾句,會不會是因為這個?

孩子畫畫從來都是天馬行空,充滿了無盡的想象力。繪畫天才畢加索曾經說過,世界上最會畫畫的就是孩子,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藝術家。我們看不懂孩子的畫,并不代表孩子畫得不好,反而是我們想象力匱乏的表現。

這位家長無疑在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她給孩子貼上 ” 畫畫不好不像 ” 的標簽,孩子就認同了這種負面評價,從而喪失拿起畫筆的決心。

我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這位家長講清楚了她這種做法的危害,并建議她尊重孩子的畫作,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簽,我也希望孩子能盡快擺脫這個負面評語,重新成為一個小小藝術家。

鏡頭二:

” 來,女兒,來給阿姨打個招呼。”

” 怎么人不見了?這小孩怎么這么沒有禮貌。怎么躲起來了?這么害羞,以后不要害羞咯。”

恐怕很多的家長都有同樣的經驗,孩子有時候碰到陌生的叔叔或者阿姨,你很希望他能夠很有禮貌地跟別人打招呼,但是孩子會躲起來。

父母最不該做的,就是在他身上貼上 ” 害羞 ” 的標簽。因為孩子會覺得既然我是個害羞的孩子,我就更沒有能力跟別人打招呼,他的社交焦慮就會更大了。

那該怎么做呢,媽媽如果看到這樣的情況的話,不要強迫孩子。媽媽可以先跟朋友打招呼,說兩句話,讓孩子看到媽媽和這個阿姨說話是很自在的,孩子就會慢慢放松自己的焦慮。同時,如果一會孩子還沒有出來打招呼的話,媽媽可以轉身說 ” 沒有關系,等你準備好了,歡迎你隨時和阿姨打招呼,好不好。” 或者在離開的時候可以說,” 那我們現在和阿姨說再見吧。” 當孩子覺得我在這個情景很放松,不再感到緊張焦慮的時候,他自然而然就有勇氣跳出來,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了。

給孩子貼標簽,實際上就是對孩子進行角色塑造。他們會按照你給他設定的角色去表演,演著演著就成了真。

你給孩子塑造了壞角色,他們就按照壞的角色表演,你給孩子塑造了好角色,他們就按照好的角色表演。讓孩子變 ” 壞 ” 的其實不是貼標簽的行為,而是你給他貼了 ” 壞 ” 標簽。

 

 

如何避免給孩子貼 ” 壞 ” 標簽 ?

1、家長不要急于給孩子的不好行為定性。

要想不給孩子貼 ” 壞 ” 標簽,家長首先要明白:孩子一次兩次的行為只是偶然,絕對不代表他的全部。

哪怕不是偶然,是孩子所呈現的一貫行為,你也要堅信可以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改變它們。人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壞習慣壞品性已經形成,也可以糾正。

2、不要以為開玩笑時說的話就不會對孩子造成壞影響。

發現孩子打破杯子,就來句 ” 笨手笨腳小姐 “。

看到孩子一身泥的進門,就來句 ” 邋遢大王來了 “。

你用開玩笑的口吻親昵地喚著你給他們取的新昵稱,這會讓孩子誤解你喜歡他們這樣的行為,他們也就更熱衷于表演這樣的角色了。

3、面對孩子的壞行為,學會用描述性的語言表述他的行為,而不是用角色符號定義他的人格。

孩子把果汁撒床上了,整個床單都臟了。

你需要描述他的行為:果汁灑床上了,把床單都染了。我們需要趕緊洗床單,不然就洗不掉了。

你不能定義他的人格:你這個惹禍精,就知道給我添麻煩。

其實孩子也不愿意做 ” 壞事 “,當壞事發生時,我們要把事情引向解決問題上,而不是引向責難和否定上。

4、不要說 ” 又這樣 “、” 總是 “、” 永遠 “、” 改不了 ” 這樣的話。

這些話會讓孩子破罐破摔,產生我永遠這樣再也不會改變的認同感。經常說這些話的家長實際上是在協助孩子們努力表演 ” 壞角色 “,你把他們本來可以改變的道路徹底封死了,讓他們的角色永遠沒有劇終的時刻了。

比如:大軍給爸爸打電話,讓爸爸把他的作業本送到學校,這已經是他第三次忘帶作業本了。

這個爸爸沒有說:你總是丟三落四,永遠也改不了。

而要說:跟老板請假,從公司急急忙忙跑回家拿課本,又急急忙忙給你送學校,這實在讓我很疲憊,我太生氣了 ! 今天晚上我們需要好好想個辦法,讓你記住帶作業,也順便讓我別這么累。

這樣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告訴孩子和自己,生活中出現糟糕的事情很正常,哪怕接二連三的出現。不過沒關系,糟糕是可以挽救的,生活是可以改進的,好好想一個辦法就行了。記住,沒有定性,一切都可以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