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句流行的話:當代年輕人的一個特質,大事越來越寬容,小事越來越易怒。
這句話放在父母身上也很適合。
孩子一面天使,一面又是小惡魔。
有時候真的讓人煩透了,晚上磨磨蹭蹭不睡覺,睡覺得哄半天。
早上送去上學,你急得不行,回頭一看,小祖宗不慌不忙。
做作業的時候更別提,能把你氣得咬牙切齒。
遇上一個不配合的熊孩子,簡直是對脾氣最大的考驗。
于是我們沖孩子發脾氣、吼,甚至是動手打,直到孩子老實為止。
然而發火一時爽,事后悔斷腸。
在怒完之后,更多的是愧疚,想到剛剛憤怒而扭曲的臉留在了孩子心里,又止不住地心疼。
1
為什么對孩子容易發怒?
一個易怒的父母,不是孩子太調皮太難教,而是父母本身出了問題。
有些父母沖孩子發火,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孩子做了多大的壞事,而是自己當下的狀態并不好,正好孩子帶著一些小問題出現了,就變成了導火索。
有位網友曾經分享過自己的經歷,他有個脾氣不太好的媽媽,媽媽的怒火就像定時炸彈,不知道什么時候會爆炸。
比如他放學回家,剛剛開啟電視,媽媽就沖他吼:
“就知道看電視,一點家務活都不會做!”。
第二天放學,他乖乖打掃衛生,沒想到媽媽又生氣:
“作業也不做!在這里瞎忙!”。
按他的話來說,媽媽總是能找到理由沖自己的發火。
像這樣的父母,本質是因為自己不痛快,才去找孩子的不痛快。
再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飯怎么說都不聽,媽媽又是發火又是威脅。
仔細想想,這種壞情緒,不是因為孩子不吃飯,而是媽媽對孩子的失控感和無能為力在作祟,于是用怒氣來強迫對方順從自己。
瑞士心理學家維雷娜·卡斯特在《怒氣與攻擊》一書中這么說:
憤怒,來源于我們內心隱藏的怒的潛質。
簡單來說,孩子不是讓我們發怒的源頭,根本在于父母本身就有負面情緒在。
易怒的父母心中有怒氣的火種,才會那么容易被點燃。
2
易怒的父母
對孩子殺傷力有多大?
前段時間,網路上有個熱門話題叫做:易怒父母養出來的孩子。
文章講述了一位心理醫生,詢問了許多在這樣原生家庭中成長出來的孩子,總結出了很多特點。
比如:
不斷道歉,會為所有正常的事情的道歉;
無法控制自己的控制欲,因為覺得要對每個人的感受負責;
特別害怕讓別人失望;
沒有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永遠在取悅別人,忽視自己的感受;
很容易玻璃心;
……
不得不承認,有個易怒的父母,給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難以彌補的。
一方面,深深地傷害著親子之間的關系和信賴。
另一方面,孩子會在與人相處時表現出十分敏感,也更容易受傷。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 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3
如何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父母能永遠不對孩子發火嗎?
答案是不能。
人根本沒有方法去戒掉自己的情緒。
大多數的父母問題在于不會表達憤怒,沖孩子發火發怒不可怕,真正的可怕在于怒火頻繁且肆意。
如何才能減少你的怒氣對孩子的傷害?
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給自己幾分鐘遠離孩子
如果你的情緒不好,不要在這個時候嘗試去教育孩子。
給自己時間冷靜下來,想清楚“為什么生氣”,別輕易地用發脾氣來教育孩子。
和孩子溝通情緒,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
你也可以直接和孩子溝通情緒,告訴孩子你為什么生氣,客觀地表達出自己的感覺。
之后表達你對孩子的期待,給孩子指出一條可以改錯的明路。
如果發火了,記得修復和孩子的關系
誠懇地和孩子道個歉,不妨找個安靜的地方,和孩子解釋剛剛為什么會發脾氣。
嘗試讓孩子原諒自己,和孩子道歉并不丟人。
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成長是一個不斷自我反省、自我糾錯的過程,能認識錯誤并努力彌補,你和孩子都會越來越好。
務必記住:越憤怒,生活就越糟糕。
文章的最后,分享台湾作家張文亮的一首兒童詩《牽一只蝸牛去散步》,如果你總是忍不住對孩子發火,不妨讀讀:
《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彷佛說:人家已經盡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甚至想踢它。
蝸牛受了傷,它流著汗,喘著氣,往前爬……
真奇怪,為什么上帝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抓蝸牛去了!
好吧!松手了!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還管什么?
讓蝸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原來這邊還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原來夜里的微風這么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
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