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叛逆寶寶”也能成為開心記憶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冷靜且堅定地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如果面對孩子叛逆期的種種表現,老用一張愁苦或憤怒的表情對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會接收到這些負能量,形成惡性循環。要知道憤怒也是一種能量,表達它也有更恰當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快樂的正面能量。

 

一位律師朋友袁先生的兒子剛好處在“幼兒逆反期”,我們來聽聽他是怎么抱怨他的兒子壯壯的。壯壯剛滿4歲,完全繼承了父親的伶牙俐齒,能說會道,你說一句,他頂你十句,而且振振有詞。比如他把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也不收拾就去看電視,袁先生說:“不收好不能看電視。”壯壯就說:“我有權決定什么時候收拾玩具。”袁先生氣得關掉電視不讓他看,他就叫起來:“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更讓袁先生郁悶的是,壯壯的小腦袋里裝滿了各種理由,為達到他的目的,會以各種理由說服別人,常常說“為什么不?”“為什么要那樣?”有一次,袁先生準備帶他去奶奶家,叫他快穿好衣服,他立刻“回敬”:“為什么要快?奶奶家又跑不了。”還說:“奶奶也總說慢慢來,不能心太急。

壯壯真是個很難對付的孩子!不過,他的話可以說“句句是真理”,就維護自己的權利而言,他的行為本身并沒有錯,只是顯得有些不尊重父母;而相對來說,他的父母也沒有尊重他。再說,此時的他尚不能理解不同場合人們的行為需要彈性和靈活性。

我認為壯壯的種種表現跟父母的教育行為是分不開的。袁先生作為一名律師,習慣用“道理”來教育孩子,這樣孩子多少會受到影響,變得喜歡反駁。所以袁先生應該減少籠統的大道理說教,注意具體事情具體要求。在孩子回答“我有權決定什么時候收拾玩具”后,袁先生可以讓孩子制訂出一個計劃。

這樣到了收玩具的時間,就不再是袁先生叫孩子收玩具,而變成了孩子自己決定收拾玩具。當孩子說“奶奶家跑不了”時,袁先生可以回答“但奶奶會著急,她想你了”這一類的話。但當他說“奶奶也總說慢慢來,不能心太急”,千萬別回答“特殊情況例外”,否則,孩子下次又會用這句話為自己找理由。

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看,壯壯的行為是“寶寶叛逆期”的正常表現,袁先生不必過分苦惱,他對大人的種種“反抗”,是個性獨立發展的重要標志。這個時期,孩子通常表現出不聽話,總想擺脫大人的約束,無理取鬧,故意與人作對等行為,有些孩子還喜歡打人、搗亂、扔東西等。

孩子的否定行為表明他們開始產生獨立意識,想要表達自己的好惡和需求。其實,家長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因為孩子的獨立人格開始形成,開始長大了。換一個角度看這個時期的孩子,父母會發覺,孩子并沒有變得叛逆,只是變得有個性了。

當孩子剛剛學會利落地說話,剛剛能夠上躥下跳時,父母本以為可以松一口氣。殊不知孩子已經悄然進入了一個讓父母很頭疼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好像變了個人似的,什么事都喜歡和大人對著干,問他什么話,扭頭就來個“不”,還懂得頂嘴了。有時他還會掄起小拳頭,兇巴巴地要打人,而且特別易怒,動輒大哭大鬧。是的,小孩的第一個叛逆期已經來臨了。幾乎所有孩子都會經歷這樣一個難以管教的階段,心理學上稱之為“寶寶逆反期”或孩子的“第一反抗期”。

在此期間,孩子的自我意識開始慢慢形成,他們一方面急于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愿,另一方面尚沒有足夠的自制力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在此期間,父母別一味壓制孩子,要試著從孩子的角度來看問題,耐心幫助他平穩度過這一時期。這樣每個“叛逆寶寶”都會變成“快樂寶寶”,而“煩惱爸媽”自然也就成了“開心爸媽”!

在“幼兒叛逆期”,你也許會發現你的寶寶最愛對你說“不要”,而這正是“幼兒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公然挑戰父母。

類似壯壯那樣與大人頂嘴的行為,是“幼兒叛逆期”最常見的。3歲小毛孩居然會頂嘴了。你說一句,他頂兩句,絕不嘴軟。作為成人,要認識到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孩子愛說“不”,是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而他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來嘗試挑戰、碰撞權威的大人世界。如果父母換一個角度看,就會發現他是個很勇敢、具有實踐精神的小孩。

處于“幼兒叛逆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不斷髮展,肯定會對成人的建議和指令有不聽從的現象。孩子會實施各種反抗行為,比如一直將茶幾上的物品往下丟、做父母告訴他所有“不行”的事等。這些都是孩子在測試父母的限度,向父母的耐心限度、父母的規則限度挑戰。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方法處理事情,看看事情是不是原來的樣子,會變成什么樣。

這時候,父母最好做“故意投降”狀,讓他發現他的要求并不適當。比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他就會自動把背心脫掉。

在“幼兒叛逆期”,父母也許會發現孩子更加喜歡纏人,愛撒嬌,這亦是“幼兒叛逆期”的典型特征之一——更依賴父母。

妞妞的媽媽對女兒喜歡纏著她很無奈。妞妞快5歲了,還老讓媽媽抱著走,說好要自己走,可到了街上她準會哭哭啼啼地說:“我腳痛,要抱抱。”直到妞妞上小學,她都不能自己單獨睡覺,時常嚷嚷著叫媽媽過去,一會兒說怕黑,一會兒想喝水,一會兒又哭叫要媽媽陪。

學習獨立是個漫長的過程,每個孩子的軌跡不同。孩子會“黏”照顧者,是正常的現象。在嬰兒期膽子挺大的孩子,可能在“幼兒叛逆期”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黑。這是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象中更復雜,就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依賴照顧者。同時,這時期孩子的想象力開始發展,比如風吹樹葉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樹葉變成了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但孩子太黏人了,就會不夠獨立。我建議妞妞媽媽主動親近妞妞,而不是在孩子黏她的時候才予以滿足。如果必須由孩子黏你,你才注意他,那么,他就會更黏你。你可以每天約定一個特定時間,讓孩子知道這個時間媽媽屬于他;每次離開,要讓孩子知道,并告知他你回來的時間,而且要言出必行。幾次之后,孩子會知道你說的每一件事都是真的,自然能降低不安全感;如果孩子總是處于不知什么時候會有人陪伴他的焦慮狀態中,就會出現一旦“逮住”爸爸或媽媽,就不肯放手的情況。

在給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的同時,父母仍然需要讓孩子學會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不要輕視孩子的恐懼,要先學會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天黑了很可怕”,接著要幫助孩子運用想象力趕走恐懼,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試著引導孩子想象有個超人會保護他,害怕的時候叫超人的名字,超人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在“幼兒叛逆期”,父母也許會發現孩子會發脾氣了。這又是“幼兒叛逆期”的另一個典型特征——更多情緒體驗。

到我這里咨詢的家長中,曉峰的媽媽表現得極為焦慮,曉峰在她眼里是典型的不聽話、叛逆的孩子。她說她3歲的兒子特別愛搞破壞,還專和人對著干。她說曉峰常常把茶幾上放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還踩上幾腳;玩具扔得滿地都是;把小杯子扔進馬桶;把整瓶牛奶倒在床上。只要不順他的心,他就會哭鬧不止。

的確,孩子又哭又鬧會讓父母感到力不從心,但父母有沒有欣喜地發現“我的孩子有脾氣了”是一件很新鮮的事?由于孩子處于“幼兒叛逆期”,他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有些情緒是孩子第一次明確體驗到的。面對并處理這些情緒,對孩子來說,是他人生的一大課題。

孩子的智慧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他們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受挫及生氣,同時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孩子絕非“故意”作對,要知道,孩子容易發怒,不是挫折容忍度太低。孩子無法完成工作感到挫折,表示他在乎,父母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幫助他完成工作、面對挫折。如果孩子什么事都不在乎,一點兒挫折感也沒有,也是挺讓人傷腦筋的!這正是孩子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父母應該讓孩子感受并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其一是理解孩子的感受,父母不要把自己放在孩子的對立面,而是學著站在孩子的立場用心去體會他的感受。孩子有時候很難清楚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他看見哥哥有一個好玩的溜溜球,很想要,可是不知道怎么講,父母也搞不清楚,孩子就開始哭鬧了。遇到孩子的這些不明所以的情緒,父母先不要問理由,因為他是很難說清楚的,而是接受他的壞情緒:“你心情不好噢!”

其二是讓孩子知道感覺是會改變的,建議他尋找另外的解決之道。我們都知道傷心或失望的負面感覺可能是暫時的,但孩子卻以為這些感覺會伴隨他一輩子。這時期的孩子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當他出現沮喪的情緒時,父母可以試著幫助他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這些情緒。

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覺,并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做游戲了。”比如因為天氣原因不能外出時,先要理解他的感受:“下雨不能去公園玩,你很傷心,媽媽也很失望。”接著提供其他可行的解決方式:“我們可以來玩小火車噢!” 最后不忘適時提醒孩子:“我們不能去公園玩你很傷心,現在你玩小火車也很開心,是不是?”

其三是紓解他的情緒,給他的壞情緒找個宣泄口,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很多時候,寶寶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許的事情,只是為了宣泄不良情緒或不安感。當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父母可以協助他表達,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孩子,冷靜且堅定地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

如果面對孩子叛逆期的種種表現,老用一張愁苦或憤怒的表情對待孩子,孩子自然而然會接收到這些負能量,形成惡性循環。要知道父母的情緒化也會成為孩子處理情緒的榜樣,試想一下,如果在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因心煩而大聲吼叫或者打他,那么他的資訊渠道會接收到“將來我煩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處理”,而且過不了多久,他就會付諸行動的。要知道憤怒也是一種能量,表達它也有更恰當的方式。所以父母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多給孩子傳遞積極、樂觀、快樂的正面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