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在父母的身邊長大,父母最害怕的就是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會受到別人的欺負,或者是壞人的傷害。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總是想要他們的善良中可以帶一點鋒芒。我們不希望孩子惹事,更希望孩子不要怕事,能做一個堅定自信的人。可是,一些孩子成長的軌跡,總是偏離父母的期望。
閨蜜有兩個孩子,大寶是兒子,已經8歲了,二寶是女兒,也有5歲了。我平時問她:“兩個孩子在家吵架嗎?”她總是說:“兒子從小被奶奶慣壞了,總是欺負妹妹,問題是,我婆婆看見也不管,還縱容他。”
孩子們在家總是會因為吃的、玩的發生矛盾,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她最擔心的是兒子的性格,好像就是大家說的典型的“窩里橫,外面慫”的性格。
哥哥和妹妹在小區的公園里玩,有一個隔壁單元的孩子,他搶走了兒子手里拿的玩具,還把他推倒了。妹妹要去告訴媽媽,哥哥卻說:“不許去告訴媽媽,不然我就揍你。”對自己的妹妹非常厲害,被別人打了卻連說都不敢說,這孩子的性格確實是有點問題。
正常性格的孩子,如果比較勇敢、自信,在和家人、外人發生爭執的時候,都會一樣地敢于爭取自己的利益,發表自己的意見。像這樣在家里很蠻橫,出門就秒變慫包的孩子,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孩子在“窩里橫”,是因為父母沒有給孩子建立規則意識
我兒子在家里從來都不敢欺負妹妹,因為他從小就被我們灌輸要保護弱小的思想觀念。還有就是,我們有建立《家庭公約》,不管是誰犯錯,都會受到懲罰,洗碗、墩地、洗車都是懲罰的手段,爸爸、媽媽和孩子都要遵守規則。
孩子有規則意識,也是建立正確價值觀的雛形。孩子如果知道這樣做是錯的,還會有懲罰等待,他就不會輕易犯錯,頂撞長輩、欺負弟弟妹妹都是不能被容忍的行為,他就不會出現“窩里橫”的情況。
孩子在“外面慫”,是因為孩子被父母保護得很好
孩子在外面,為什么不能像在家里一樣隨便、自信、甚至是有點霸道呢?一方面,當他自己做錯事的時候,孩子知道,外人不會像家里人一樣對他無限度地容忍,他自己還是有自我保護的意識的。
另一方面,孩子自己明明沒有錯的時候,也不敢去和別人爭取自己的利益,這是因為平時在外面孩子得到鍛煉的機會太少。
有的孩子,還沒有口渴就被家長喂水,一個眼神不高興,家長就趕緊去哄,他所有遇到的困難,都有人主動為他去解決。
在外面也是一樣,有家人在身邊,他依賴家長,如果沒有家人幫忙的情況下,他寧愿忍氣吞聲也不會想辦法去解決問題。
我們家長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可以團結友愛,出去外面也要學會和別人好好相處,盡量不要和別人產生矛盾。但是,我們更希望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要被別人欺負。
“窩里橫,外面慫”的孩子,父母可以怎樣做,來改變孩子這樣的現象呢?
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家人之間和睦相處。
有的爸爸就是典型的“窩里橫”人格,對自己的老婆、孩子總是趾高氣昂,出去見到外人就是恭恭敬敬、客客氣氣的。孩子的行為舉止就是和父母學習的。
所以,爸爸媽媽在彼此之間溝通,和孩子一起交流的時候,要和睦、融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
家長要統一孩子的教育原則,不能溺愛孩子。
溺愛孩子是孩子在家蠻不講理但是害怕外人的根源。所以,家庭成員要統一教育原則,誰都不能溺愛孩子,才能對孩子有比較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孩子有開朗、自信的性格。
多鍛煉孩子與人相處的能力,鼓勵他交朋友。
孩子的與人交往能力,也是在成長過程中一點點培養的,特別是一些獨生子女家庭,更需要父母注意多讓孩子和家庭以外的孩子交往相處。不斷地鍛煉,當孩子長大后,才能擁有高情商處理人際關系。
教育孩子的路上,就是會有許多意外和問題,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共同成為更優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