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句話:要是事情我們都做了,孩子看到自己沒有什么事情是需要做的,那么就什么事情都不會去做,久而久之就沒有一點動手能力了;要是爸爸媽媽有20%的事情不做,那么這20%的事情就只能依靠孩子來完成了,所以孩子就會想盡辦法來完成這20%,那么他們的動手能力就有了20%。
在實際的生活當中,孩子的能力和爸爸媽媽所做的事情是成反比的。要是爸爸媽媽為孩子做的事情越多,那么孩子的能力就會越來越差。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述一下。
在孩子眼中,爸爸媽媽越強大,那么他們就可以更加依賴爸爸媽媽了,這樣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承擔的責任就會越來越少了,因此孩子的能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差。相反,懂得向孩子示弱的爸爸媽媽反而成就了孩子的“強大”。
爸爸媽媽首先要明確的一點就是,示弱不是大家眼中所想象的軟弱,示弱其實在優秀的爸爸媽媽眼中是一種智慧。
爸爸媽媽借助孩子渴求獨立的心理,然后在適合的時候抓住適當的機會向孩子示弱,給孩子一定的自主權,這樣能夠讓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有著更大的信心和雄心壯志,孩子就會鍛煉自己的能力,有利于孩子的成長。
第一步要做的是,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位媽媽,自己生病了,但是擔心孩子的生活,拖著疲憊的身子給孩子做飯,洗衣服,但是孩子卻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同時還抱怨媽媽做的飯不好吃。
還有一位媽媽雖然也是生病了,但是卻是這樣做的,媽媽明確告訴孩子,自己今天生病了覺得非常難受,孩子要自己做飯,同時還要承擔照顧媽媽的責任。結果孩子不但自己做了飯菜,還跑前跑后地照顧媽媽。
第二步,在學習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總是第一時間就問爸爸媽媽,“媽媽,這個字念什么?”“爸爸,這道難題我不會啊?”為了孩子的血液,大多數的爸爸媽媽都會積極給孩子解答,似乎回答不出就體現不出自己的知識水平,還怕挫傷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事實卻不是如此,要是孩子很輕易地從爸爸媽媽那里得到幫助,那么以后遇到難題就習慣性地問爸爸媽媽了,自己就不會思考了,所以這時候要學會示弱,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問題。“這個字媽媽也不認識,你可以嘗試著動手查字典哦”,“這道題確實很復雜,咱們一起看看例題吧,看看誰能先想出解題的方法”。
爸爸媽媽還可以主動向孩子請教問題,讓孩子有做老師的感覺,讓孩子更加能夠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對他們的發展是非常好的。
最后,在交往上我們要學會向孩子示弱。
有一部分的孩子不喜歡和別人交往,甚至還害怕與人交往,本來該自己去做的事情,總是不愿意自己去做,然后讓爸爸媽媽幫忙代勞,像是參加各種輔導班,不敢自己去報名,只能讓爸爸媽媽幫自己去報名;自己在班里受了委屈,但是不敢跟老師直接說,就讓爸爸媽媽給老師打電話。
遇到這種事,最好也要示弱,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鍛煉孩子,這樣幾次下來孩子就有經驗了,說不定由孩子出面能夠比爸爸媽媽做的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