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進行有關情緒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父母大體可分為兩種類型,即“情緒抹殺型”與“情緒管理訓練型”。
你是情緒抹殺型父母嗎?
情緒抹殺型父母無法感知自身和孩子內心不太明顯的情緒,他們把負面情緒視為禁忌,而一廂情愿地渴望孩子永遠保持開朗和幸福。因此,一旦孩子的負面情緒持續過久,他們就會認為其毒性也會愈加強烈。所以,只要是能把孩子的負面情緒轉變為幸福狀態,那讓他們做任何事都在所不惜。因為這種類型的父母實在無法容忍自己孩子身上表現出來的種種負面情緒,有時孩子并沒有做錯什么事,家長也會懲罰小孩,原因是孩子莫名地煩躁或發火了。
這種類型的父母往往有一種傾向:他們認為在生活中,就應該強調正面的東西,包括情緒。而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的表現,與此截然不同。例如,我們曾問一位家長:“如果孩子因為別的小朋友的錯誤而變得憂傷時,作為家長,您會如何解決?”這位爸爸回答:“哦,如果有別的孩子折磨我的孩子,我會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感受,并試圖理解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如果是 哪個調皮的孩子打了我的孩子,又加以挑釁,那我就會立即停止手里的一切事情,會全身心地考慮兒子的事情,讓我脫離自己,真切地與孩子一起感同身受。”
抑或你是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無論對自己還是孩子,都可以很敏感地覺察到其正在經歷的哪怕是極其細微的情緒,哪怕這種情緒苗頭還未來得及發展和激化。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認為,孩子的負面情緒也是正常情緒的一部分,即使孩子表現出氣憤、傷心或害怕時,他們也會包容地看待孩子的這些負面情緒。這類父母會給孩子解釋有關情緒的不同種類,并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正在經歷著怎樣的情緒。
父母的這種態度非常重要,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語言主要是由孩子的左腦額葉控制;各種情緒,尤其是讓人們萎靡不振的情緒,主要由額葉的右側控制。父母愿意和孩子談論孩子情緒的話題,將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撫慰,家長的這種努力甚至會讓瀕臨懸崖盡頭的孩子內心漸漸恢復平靜,回到安寧狀態。家長可以尋找一些共同的話題,幫助孩子正視自身的情緒,而不是對孩子的情緒一味地加以控制。因此,語言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的。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不但能很好地接納孩子的情緒,甚至可以洞察到不當行為背后潛藏的情緒。這類父母對于孩子的不當行為,雖然不一定處理得完美,但他們會為孩子的行為明確地劃定是非界限。不但要為孩子的行為劃定界限,還應該讓孩子明白,家長對于孩子的錯誤行為是持不贊成態度的。傳遞這種資訊的同時,也要讓孩子懂得,對于孩子的所有情緒和愿望,家長則會全部接納和包容。通過這種區別對待,讓孩子明白,負面情緒與負面行為完全是兩個概念,二者沒有必然聯系。而且,如果孩子因為某件事傷心或害怕,家長也會幫助孩子一同解決這些問題。
兩類父母的區別
這兩種類型的父母還有哪些區別呢?
他們在教育子女的方法上,也會表現得完全不同。情緒抹殺型父母會在一開始就灌輸給孩子大量的資訊,然后就置之不理,似乎只等著孩子在下一秒犯錯。終于等到孩子犯錯了,就會立刻親自出馬,急于糾正孩子的錯誤:“不,這樣不對,是錯誤的。你應該那樣做!”這種類型的父母對于孩子的錯誤過于執著,而且自以為自己正在對孩子進行建設性的批評。但是,如果孩子第一次嘗試做一件事情,出現錯誤時家長就迫不及待地揪出來,那么結果到底會怎樣呢?只能讓慌亂的孩子變得更加手忙腳亂,錯上加錯。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會采用全然不同的方法,他們并不會灌輸給孩子許多資訊,而是在孩子能自覺開始嘗試時,就放手“退居二線”。如果孩子失誤犯錯,他們也會在事態得以控制后才介入,并適時地鼓勵孩子:“不錯,做得很好。你正在很努力地嘗試著。”最后,頂多再給孩子一些其他建議和提醒。當孩子第一次嘗試學習一件事情時,如果家長能對好的部分給予充分肯定,那孩子成功的可能性就會更高。
情緒管理訓練型父母在慷慨地給予孩子具體表揚后,會給予一些建設性的資訊,這與俄羅斯發育心理學家維高斯基提出的鷹架理論十分相似。
這個理論的核心在于,最佳的老師和父母應該懂得根據孩子的水平因材施教,在孩子可理解的范圍內選擇相符的教育工具,以便孩子能夠快速地理解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做到學以致用。經過這種教育之后,孩子對學過的東西就會產生如同記憶般的感覺。因為這種教育模式并非由外而內,而是由衷地自我引領式的主動學習。想要達到這種效果,老師和家長就應該足夠明智。如果有了這樣的客觀環境,那孩子在學習中就不再是被老師或家長牽著鼻子走,被動學習,而是完全變為主動學習,通過自我學習和體驗真正體會到學習過程中的成就感和喜悅感。讓孩子通過努力,最終體會付出帶來的成功和喜悅,這就是家長進行情緒管理訓練時所要具備的明確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