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的過程中,寶寶在不同的年齡階段會有很多讓父母疑惑“為什么會這樣”的言語和行為,比如4歲多的寶寶竟然說出一些類似“老婆我愛你”的成年話。寶寶在公共場合上的一些“沒大沒小”行為更是讓父母感到非常難堪。寶寶的行為舉止超出了這個年齡段該有的成熟度,表現得無禮、霸道,給人造成的直接印象就是“這個小孩一點都不可愛”。
在游戲中培養寶寶良好行為習慣
1、直呼家長姓名
我們在美劇中經常會看到外國的小孩直呼父母的名字。但是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中,我們一直都認為直呼長輩姓名是沒禮貌的行為,盡管一些家長對于小孩直呼自己的名字持無所謂的態度,甚至鼓勵孩子直呼自己的名字,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孩子的這種“沒大沒小”行為剛開始都是來自對他人的模仿,特別是在孩子學習語言的階段,他們很快便學會大人之間的稱呼方式。當家長聽到孩子對自己的稱呼,覺得好玩并且給予孩子回應,孩子便不會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有何不當,這對于孩子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強化。
你可以這樣做:如果出現孩子直呼家長姓名的情況,家長就要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稱呼用語了,告訴寶寶直呼長輩姓名的行為是不禮貌的,然后引導寶寶稱呼家長要用“爸爸”“媽媽”,叫別人要用“叔叔、阿姨、老爺爺、老奶奶”。對于孩子有意為之的呼喊,家長可以先不理睬他,等他正確稱呼你了,你才對他做出回應。 2、故意跟大人對著干
寶寶到了2、3歲左右,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你會發現以前寶寶都是很聽話的,現在卻總是和父母唱反調,媽媽叫他往東他便偏要往西。寶寶對人對事開始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訴求,因而和大人的沖突也會增多,他們往往通過這些叛逆行為來表現自己已經是個“小大人”,有足夠的能力去完成一些事情。
在公開場合中,寶寶的這些對抗行為讓父母難以下臺,因而對孩子呼喝責備,卻讓事情更難解決。如果家長能夠抓住寶寶的心理特征,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想法,或許你會發現更好的解決沖突的辦法。
你可以這樣做:對于寶寶的無理行為,家長首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大哭大鬧,最好就是以冷處理的方式,把他撂在房間里讓他獨自冷靜反省;如果寶寶只是有點情緒失控,家長不妨以柔克剛,給他一個擁抱,寶寶很容易在媽媽愛的抱抱中平靜下來;如果寶寶表現得真的很過分,家長也可以以嚴厲的口氣和態度批評孩子,告訴他這樣做的后果將會是什么,讓他知道已經到了爸媽容忍的底線了。
3、對老人不尊重
在孩子眼里,父母是有著一定的家長威嚴的,因此在家長面前也不太敢做一些“出格”的行為。但是爺爺奶奶對于孫子孫女百般溺愛,這樣讓孩子不斷地單方面索取祖輩對他無私的愛,他會覺得這一切都是應得的,不懂得珍惜。漸漸地,孩子稍有不滿就會發泄到祖輩身上,表現得沒規矩。
你可以這樣做:如果孩子將不滿的情緒發泄在老人家身上,或者在行為上肆無忌憚,家長要立刻制止孩子的行為,并要求他向對方道歉。家長要讓孩子意識到家長對于他的這種不禮貌的行為是非常反感抗拒的。事后,家長還應該對孩子剛才的行為做“思想工作”,幫助孩子一起冷靜分析他言行的錯誤,同時也要教給孩子如何在合適的場合和時機來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
另外,家長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尊老的表率,有意識地經常在孩子面前表達對老人的尊重。家長還可以利用家庭日、生日會等活動契機,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對祖輩的尊敬和關愛,進行正面引導和鼓勵。
4、人來瘋
每次家里有來人做客的時候,寶寶都特別的興奮,行為舉止和平常很不一樣,誰的話也不聽,有時候嘰嘰喳喳地亂說話,不懂禮貌。寶寶的“人來瘋”表現可能由于平時出席這樣場合的機會太少了,所以他太想要表現自己來引起大家關注;或者是平時受到父母的約束太多,現在父母礙于情面又不便在公開場合過多管束孩子,孩子便把握這個機會盡情地發泄一把。
你可以這樣做:在家里來客人之前,家長可以和孩子做一次“教育”工作,給孩子提出一些禮貌舉止的要求,做好約法三章。平常家長可以多帶孩子到他人家里做客,或者教育孩子一些接待客人的方法,比如學會叫人、給叔叔阿姨倒茶,孩子有了更多接觸外人、招待客人的機會,便逐漸形成禮貌待客的好習慣。
如果孩子出現了“人來瘋”的舉止,父母還是盡量不要在眾人面前嚴厲批評孩子,以免挫傷他的自尊心,家長可以用眼神或語言提醒孩子注意舉止,告訴他不要忘記事前的約定。事后,家長可以和孩子開總結會,對孩子的表現進行評價,為他指出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做得不夠,這樣的分析有助于改進寶寶的待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