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寶寶安全的19個家庭壞習慣
父母們的一些壞習慣很可能會危害到寶寶的安全,這些壞習慣父母們一定要了解,能避免的就盡量過去避免,不要讓這些危險發生。 壞習慣1、讓寶寶自己爬樓梯 原因分析:現在家庭中樓梯越來越多,一不注意,寶寶就摸爬到樓梯上,極易造成滾落下來。因此,最好在樓梯處裝上安全欄桿,防止嬰兒攀爬。
父母們的一些壞習慣很可能會危害到寶寶的安全,這些壞習慣父母們一定要了解,能避免的就盡量過去避免,不要讓這些危險發生。 壞習慣1、讓寶寶自己爬樓梯 原因分析:現在家庭中樓梯越來越多,一不注意,寶寶就摸爬到樓梯上,極易造成滾落下來。因此,最好在樓梯處裝上安全欄桿,防止嬰兒攀爬。
英國科學家稱:母親對子女的關愛方式能決定他們成人后的心理健康狀況,因為母親的愛撫能永久改變嬰兒的基因活動。 研究人員發現,母鼠的愛舔能刺激小鼠大腦產生一種在受到壓力時安慰身體的基因。和沒怎么受到母鼠關愛的小鼠相比,經常受到母鼠愛撫的小鼠長大后沒有那么焦慮和膽小,分泌的緊張激素也較低。
一個孩子的社交能力是跟環境息息相關的,也就是他與生具有這個本能,可是這本能可不可以發展出一個比較好的一個新的技能,是非常需要后天環境的提供。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每個孩子也有屬于他自己的社交圈子和交往方式。孩子的交往潛力很大,就看您怎么培養!
不少孩子有這樣的看法:“每當我和爸爸的意見不一致時,他都以勢壓人,不讓我說話,有的批評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家長不允許孩子發表自己的意見,也不調查問題的來龍去脈,而是一味地大發脾氣,嚴格地說,這種做法是違背教育宗旨的。
遇到事情,成人想要幫助寶寶,寶寶卻愿意“自己來”,這并非壞事。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寶寶獨立自理能力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髮展呢?
正直的品質主要表現在:誠實,言行一致,富有同情心,待人真心真意,有正義感。怎樣培養孩子正直的品質呢? 1、重視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年輕的爸爸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靈活,將來有好的前程,因此在開發孩子的智力方面給予了極大的關注。而忽視了對孩子的品德教育,這對孩子以后的發展無疑是一個障礙。因此,父母要重視對孩子進行良好的品德教育。
兒童天生有不同性格,兩個極端的可能容易占強或隨和依賴,絕大多數是中間型的。你的孩子可能偏于隨和依賴這一端的。如果教養得法,兩端的兒童未來都一定會有良好的性格。教養隨和依賴型的兒童可以這樣做:
有的孩子不聲不響,沉默寡言,不鬧事,不出門,不合群,總是自己一個人玩,一旦環境改變,就會表現出恐懼、不安,一般將這類兒童的行為稱為退縮性行為。退縮性行為一般在5~7歲時才被發現,因為更小的孩子基本上都在父母親人身邊生活,不注意或較難發現適應上的異常舉動,甚至有些退縮性行為往往被視為文靜聽話而得到贊美,只是在進入幼兒園或小學以及遇到一些環境改變的情況下,才發現孩子的行為不正常。
孩子神經質主要表現為忽而過于興奮,忽而又過于壓抑等現象。大致原因有以下幾種: 1、遺傳的影響。日本研究人員根據大量的調查研究認為:父母均為神經質性格,子女神經質性格者為48%。 2、環境的影響。如家庭中成人的突然故去,使孩子受到強大的刺激,受不了如此打擊,導致心理上的不平衡。
二三歲的孩子一般都要經過一般都要經過一個“反抗期”。本來溫順聽話的孩子,一到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比如天氣涼了,媽媽讓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來了,媽媽讓他有禮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睬。這些孩子常常固執地堅持自己的主張,這樣一來,成人就會生氣,以致于可能打他一頓。
莽撞,是學齡兒童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行為,家長如果對他們的莽撞行為長期不予理睬,也會使他們在種種莽撞行為的重復中,形成壞的性格、習慣。孩子莽撞行為形成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嬰兒期的情緒發展 寶寶剛出生的頭一個月里,由于剛開始適應新的環境,消極的情緒比較多;2個月以后,積極的情緒逐漸增加,當吃飽而又溫暖的時候,可以看到比較活潑的、微笑的表情。特別對媽媽或親近的人,常有一種特有的表情;5、6個月后,寶寶對顏色鮮艷麗或發聲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因此,為了培養寶寶良好的情緒狀態,經常跟寶寶交往,并且給他以適當的玩具,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寶寶沒有活動的自由,沒有適當的玩具,也不跟成人交往,即使充分滿足了他的生理需要(如吃、睡等),也不會有良好的情緒,會出現表情呆滯或愛哭等情況,這對寶寶身心發展是很不利的。
對幼兒期的孩子進行道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首先要在家里建立一個好家規,這個家規應該是社會道德規范的延伸和具體化,使幼兒生活有良好道德的家庭環境中。 2、經常用生活實例向孩子講解家規和一些社會規則的涵義,使孩子從“必須遵守”到理解有一個初步的轉變。
心理疾病又稱心理障礙、心理異常。它與心理健康正相反,是指兒童大腦功能發生故障,心理不能反映現實,在言語、行為和情感上出現多種歪曲現實、無中生有的反常表現。 我國3-15歲的孩子中,有5%-15%存在著心理疾病,某些大城市12-15歲的初中生心理異常者超過20%。兒童心理疾病分為兩類,一類為非精神病性心理異常,又稱心理偏異;另一類為精神病性心理異常,又叫心理變態。
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健康”新概念:一個人只有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方面都健全,才算是完全健康的人。 兒童時期是培養心理健康素質的重要時期,心理衛生已越來越受到人們高度重視。兒童心理健康是指兒童整個心理活動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協調、適度發展、相對穩定,并與客觀環境相適應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