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幾乎所有的家長都對孩子說過“狠話”,專家認為這比體罰的后果還要嚴重。“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心罰”對孩子的傷害大 恐嚇、冷落孩子。每當孩子調皮或犯錯誤時,家長都會不自覺地用諸如“不要你了”等話恐嚇孩子,讓孩子因害怕而“就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樂觀是一種“迷人”的性格特征。他經過長期的研究及跟蹤調查發現,樂觀對一個人的成長起著積極的作用,這主要表現在:樂觀能使人對生活中的許多困難產生免疫力;樂觀能使人的身體更加健康;樂觀的人更容易與周圍的人保持融洽的關系;樂觀的人更容易獲得家庭的幸福和事業的成功。
別以為小寶寶沒有脾氣,沒有性格,只要吃飽穿暖,就萬事大吉。其實小寶寶跟成人一樣,也有不同的氣質,不同的性格。對待不同氣質的寶寶,新手爸媽要采取不同的養育法,這不但有利于氣質寶寶的培養,也會糾正寶寶性格中的缺陷,為將來寶寶培養健全的性格打下基礎。
家長不要固執地認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獨立性,其實長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獨立和健康成長,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長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能力,有意無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辦法,也就是“不管”,好像這樣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長。其實,這樣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小叔子的女兒比我的女兒畢冉大了五個月,大家就愛拿畢冉和她的小姐姐比較。我婆婆說:畢冉的眼珠不愛轉動,性格很坦白,而且舌頭又寬又大,不像她的小姐姐一樣精眉猴眼,舌頭尖尖地,嘴巴非常巧。
挑剔中成長學會苛刻;譏笑中成長學會羞怯;羞辱中成長學會自疚;寬容中成長學會忍讓;鼓勵中成長學會自信;稱贊中成長學會欣賞;公平中成長學會正直;贊成中成長學會自愛;——在歐美很流行的《育兒歌》。
門診案例:小妍妍從生下來后父母就特別寵愛她,爺爺奶奶更是對她疼愛有加。生活中,一家人對她千般呵護,平時也很少帶出去玩,總是讓她一個人待在家里玩玩具,或是聽爺爺奶奶講故事。因此,小妍妍的性格雖然很溫順,但卻孤僻、膽小。在家里和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有說有笑,還在大人們干活時經常主動去做“小助手”,可只要家里一有人來她就會很緊張,躲著不愿意出來。
怕黑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問題。輕度怕黑是正常的,但如過分怕黑,甚至懼怕黑夜,將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孩子怕黑天不是天生的,基本發生在3歲以后,是孩子開始初步接觸社會并漸漸懂事后才出現的。
寶寶一般并不清楚粗口的真實含義,因此無需詳細向他解釋他剛剛說的話如何粗俗,只要告訴他這樣的話會讓大家不喜歡他。嘗試心平氣和地問寶寶:“寶寶,罵人好不好?”,一般寶寶們都清楚罵人不好,所以當他回答“不好”時,你就可以進一步教育他這樣是在罵人,這是一種不好的做法,在溝通的過程中嘗試了解他說粗口的原因,以及想要表達什么,告訴他要發泄這樣的情緒可以用什么字眼來替代粗口,當他接受你的意見時,應及時表揚他。
一歲的寶寶偶爾會用拳頭和牙齒跟爸爸媽媽或其他小朋友“交流”,這并不是因為他有不良的品性,而是出于自然的好奇心。只要你注意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他依然是你可愛的天使。 寶寶13個月了,最近她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的時候,總喜歡欺負其他的小朋友,不是搶別人的玩具,就是把人家推倒在地。而且她的體形本身就比同年齡的孩子長得大,我擔心她以后會變成喜歡一個欺負小朋友的孩子?
寶寶會走路后,特別想走出家庭的小環境,多見識戶外的大環境,因此常常不愿呆在家里,老鬧著要出去,這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父母不帶寶寶出去,寶寶在家里呆的時間長了,就會鬧著出去。 2、父母帶著寶寶總在外面玩,寶寶的心玩“野”了,回到家里就像小鳥被關進了籠子里,渾身不自在,總想出去。 3、家里生活單調、枯燥,寶寶在家感到無聊、寂寞,就會鬧著要出去。
“寶寶太小,一個人睡多不安全啊?”“我們也想讓寶寶分床睡,可他就是不肯,沒辦法呀。”“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必須分床睡,‘強制’也要執行。”關于孩子要不要和父母分床睡,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寶寶幾歲開始分床睡?如何讓寶寶安穩地自己睡?一張小床引出問題多多,可讓不少父母傷透腦筋。
大約從1歲到2歲半左右,孩子開始出現偶然的涂鴉畫,父母能不斷地鼓勵孩子涂鴉,對孩子繪畫能力發展大有好處。 寶寶在三四歲的時候,最喜歡亂涂亂畫,可你根本看不懂他畫的是什么,因為他的畫沒有明確的目的,即使有,也會隨聯想而變化;他雖然有明顯的表達意圖,但不能用繪畫技巧來反映自己的認識。大人們該怎樣走進孩子的涂鴉世界呢?
網友:我的兒子一歲三個月,會說媽媽、爸爸、拿拿、娃娃、奶奶、馬馬、蛋蛋。教他別的他就不學了。帶他到外面去也不愿張口,也不和小朋友們玩。只顧自己低頭撿石子或者找樓梯爬。如果有小朋友搶他的玩具他就撲進大人懷里哭(他知道去爭搶小朋友的東西)。不過他并不認生,不管在家里還是在外面,見到熟人就笑而且讓抱、生人也不哭。請問這種現象如何解釋?怎樣糾正他的性格和啟發他的語言?謝謝。
“我家孩子與別人的溝通能力比較弱,讀大班時,我讓他轉到了一個新的幼兒園,第一天到新環境,他不知道衛生間在哪,寧愿憋著也不張口問老師和同學。”南寧賀女士的兒子5歲半了,雖然他在父母面前非常鬧騰,可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卻很少主動表達自己。趁著還沒上小學,賀女士想讓孩子多鍛煉鍛煉口頭表達能力,以適應即將迎來的小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