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
當孩子犯錯時,每個媽媽都會采取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進行必要的說教,適度的體罰,并進行針對性地教育。
當孩子犯錯時,每個媽媽都會采取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進行必要的說教,適度的體罰,并進行針對性地教育。
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著消極、低級、不健康的生活情調和文化氛圍,而這些情況往往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是直接危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各種精神因素的總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許多家長都信奉“不打不成才”的信條,認為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時,適當地體罰一下是很必要的,別的部位怕打出毛病,但可以打幾下屁股,給他點教訓。大家認為打屁股沒關系,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你去和那些孩子一起玩兒吧!” “別老呆在家里,到外邊玩玩去!” 有些孩子,對媽媽的這些勸告和指示,頑固抵抗,死纏著媽媽不放。 我們經常看到剛進幼兒園的孩子,哭著叫著不肯離開媽媽,哭著喊著要跟媽媽回家。如果強行分離,就會適得其反。
清清媽媽帶著2歲的清清去動物園玩。進了園門沒走幾步,清清就要媽媽抱,媽媽無奈只得抱起清清。此后清清就說什么也不肯下來自己走,累得媽媽走不動了,她卻鬧著要媽媽再背著她走。看到旁邊別的寶寶高高興興地牽著媽媽手自己走,清清媽媽真是羨慕。
近年來,家長、教師及一些專家和心理醫生都發現,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經常出現頭疼、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情況。以前醫學界認為,神經官能癥在青春期或中青年人群中常見,現在在少年兒童中也不難見到。門診和心理咨詢中的統計顯示,除了兒童孤獨癥、兒童多動綜合癥以外,像有夜驚癥、強迫癥、恐怖癥等心理疾病的兒童已達到病人總數的10%左右。
從輕度的動作困難到較為嚴重的不同步動作都可被認為是動作失調。體育活動中,寶寶的動作失調現象多見于手腳動作不靈活之類。引起這種癥狀的原因很多,如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感知障礙、情感問題、疾病、傷害事故以及感覺運動機制失調等等。
“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靠近媽媽身旁。媽媽有股香味,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呆在媽媽跟前。我想對媽媽撒嬌! 可是媽媽老是說我礙事兒!為什么我不能和媽媽依偎在一起?那些小娃娃一年到頭都在媽媽懷里抱著,為什么我就不行?
“媽媽,給我巧克力!” “下樓的時候不是剛吃過嗎?再吃牙會壞的。” “我就要,就要!”小林跺著腳嚷起來。 “鬧,要鬧你爸爸回來又該揍你了。” 媽媽雖這么說,還是轉身取了一塊巧克力遞給孩子。不料,小林把巧克力一摔,一屁股坐在地上大哭起來。 媽媽無奈地將糖盒送到孩子面前,小林這才破啼為笑,抓了一把跑出去了。
對于寶寶做惡夢,你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查清惡夢源。了解寶寶白天看見了哪些可怕的東西。向寶寶講清不要害怕的道理,消除恐懼心理,免得再做惡夢。 二、有的寶寶怕黑也做惡夢。寶寶在睡覺前見到窗外一些樹或其他東西的黑影,就會想象是可怕的東西,帶著這樣的恐懼入睡,自然要做惡夢。因而,你可以在白天帶寶寶在窗外轉一轉,讓寶寶知道并沒有什么可怕的東西,不過是些樹和其他東西的影子罷了。
口吃屬于心理疾病,因此,糾正口吃應從心理治療入手,重點應放在排除孩子的心理障礙。還有一種情況父母應該引起注意,孩子非經常性的,短暫的言語重復現象或口誤性言語停頓不應視為口吃癥,隨著年齡增長和智力發展,會自行痊愈。這時候,父母千萬不要神情緊張地面對孩子,甚至斥責他“怎么這樣說話”,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真的導致口吃癥。
天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把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讓寶寶來完成。但是父母們卻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給寶寶設計未來的同時,更應注重培養他的自信心,維護他的自尊心。如有機會,父母應經常稱贊和鼓勵寶寶。在指出他的錯誤之前,首先要表揚他好的方面。
有的寶寶到了二歲左右,不知什么原因,變得越來越喜歡咬人和打人。對于這種現象,做父母的該怎么辦呢? 對于寶寶的“暴力”,父母要善加理解。寶寶之間常常因為爭搶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來。當你聽到寶寶委屈地說“媽媽,他打我”時,“受害者”的媽媽和“施暴者”的媽媽應該怎樣做呢?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有以下這些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和行為:
一歲以前的寶寶不會說話,不能明確地表達,但是他們已經有很復雜的心理活動,如果父母在教養寶寶時,能了解他的心理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那將會事半功倍,那么,怎樣根據嬰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教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