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種表現透露孩子過分依賴
表現1、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么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于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采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表現1、害羞 讓媽媽頭疼的是每次家里有生人來,女兒點點總是顯現出六神無主的樣子;那么小的人兒,顯出與年齡極不相稱的好靜不好動,每次到朋友家里串門,她會一路吵著“不去”,即便是到了目的地,也像被釘在地上一樣就是不進人家的家門。 兒童心理分析: 由于孩子的天生氣質決定的。例如像妞妞就屬于內向型的孩子,比較不愛動,膽小害羞,而且適應性差,對于新事物或陌生人,經常采取拒絕的方式,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比較容易顯示不愉快的心情。
*讓寶寶結交盡可能多的朋友。贏得友誼本身便可激勵寶寶克服失落或沮喪。 *幫助寶寶克服困難實現夢想。對五歲孩子來說,要自行制作一架模型飛機確實很難。但父母還是積極為孩子準備材料和圖片,幫助他實現夢想。孩子從此對自己的才干更是信心十足。 *不妨面對孩子如實承認自己的過失,如騎車撞上了樹等,讓孩子知曉:人人都可能犯錯誤。這樣在他自己有過失時便不會陷入自暴自棄的泥坑難以自拔了。
家里的玩具已經擺得滿滿的,但是薇薇還是不滿足,總是盯著新出的芭比娃娃,甭管媽媽怎么跟她解釋分析,薇薇就是不依不饒,要是再不答應買下,肯定是在商場大哭大鬧。薇薇的脾氣也是很臭,只要不高興,不管家里有沒有客人都直接把手里的書、玩具扔掉,搞到爸媽好生尷尬。
家長的煩惱: 冬冬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愿意洗手。 媽媽經常嘮叨:“飯前便后要洗手!不洗手,細菌吃到肚子里就會肚子疼!”冬冬呢,媽媽在旁邊的時候就好好洗手,不在時就敷衍了事,不是沾濕一點,就是用毛巾擦一擦。 有一次玩了橡皮泥,吃飯的時候,冬冬跑進衛生間,稍微擦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拿起一個雞腿啃了起來。 看到冬冬手上還有殘留的橡皮泥,媽媽只好要求他仔細看看自己的手,再回衛生間重新洗手。
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一個人在幼小成長髮育階段形成的自我個性,會影響到他未來的學習、事業、婚姻、家庭和社會等方方面面的領域。培養正常健康的寶寶,才給他未來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據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教授卡斯比發表報告,3歲幼童的言行就可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這一報告為“三歲看老”的說法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在英倫三島引起轟動。
1、不是喜歡的都要買,你要態度堅決 寶寶對玩具貪得無厭,要是在街上看到新的、有趣的玩具,寶寶肯定就是采取“一哭二鬧”的招數,直到爸媽忍不住投降為止。孩子很多時候就是懂得爸媽的軟肋在哪里,所以只要用盡招數,爸媽肯定會“乖乖就范”。家長面對哭鬧不止的寶寶,首先不要心軟,要明確地讓孩子知道,不是喜歡的玩具爸媽都要給你買。
我問:“平時有沒有讓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她說:“沒有。” 我再問:“那為何突然又叫孩子掃地呢?” 她說:“孩子放寒假在家,什么事都不做。我突然想,一年后他就要大學畢業了,如此依賴家里、如此沒有責任心,這樣下去怎么行?要不就叫他從最簡單的家務———掃地開始吧。”
專家分析,小寶寶愛咬東西,往往是對這個世界比較好奇,因此總會把東西咬上一口,通過這個方法來了解陌生事物,這也是比較正常的。而大一些的孩子,例如上了幼兒園或者更大的孩子,如果還喜歡咬東西甚至咬人,那么這可能暗示出他們有情緒上的問題,希望通過自己的行為引起別人的注意。
“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是幼兒與假想伙伴的游戲。獨生子女更有可能有假想伙伴,這是排除孤獨和寂寞的巧妙方法。 細心的父母可能會發現,孩子在獨自游戲時,常常會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還常常自言自語,時而與這個角色對話,時而又與另一個角色對話,好像他正在和一些“伙伴”一起玩耍似的。有些父母便會擔心起來,懷疑孩子是否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其實,這是兒童正常的行為表現,這里的“不同角色”是幼兒假想的游戲伙伴,“自言自語”是幼兒的游戲言語。
原則1 篩選針對嬰幼兒設計的節目 成人的節目多數都有豐富的聲光刺激效果,而且步調很快,其實并不適合2歲以下寶寶觀看,因為寶寶的腦部仍在發育階段,必須透通過不斷重復的過程來建構對事物的認知,這也是為何寶寶喜歡不斷重復看同樣的節目,或重復做同樣的活動的原因。過量的聲光刺激反而會讓寶寶變得被動接受訊息,所以,建議爸媽選擇特別針對2歲以下嬰幼兒設計的電視節目或頻道,以降低看電視對寶寶帶來的不良影響。
寶寶不聽話,媽媽叫他往東他偏要往西,特別是在2歲左右,寶寶到了“可怕2歲”的反叛期,更是和爸媽對抗到底。那么怎么才能讓寶寶乖乖聽話呢?小編認為讓寶寶聽話不如你先聽他的話!讓寶貝聽話的6個小攻略: 1、與其讓他聽話,不如你先聽他的話 寶寶到了2歲左右,他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會逐漸發展起來,因此你會發現每當向寶寶提要求的時候,他總是指手畫腳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孩子正是希望通過自己對大人觀點和指令的否定,來強調自己的存在,也是尋求大人對他們尊重的一條途徑。
一、密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作用,所以父母要加深與孩子的感情,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地與人交往。 二、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權利。養成快樂性格與指導、控制孩子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其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孩子出現對長輩沒大沒小或不尊重時,若父母沒有適當糾正,長久下來,不僅會養成孩子霸道、不講理的個性,在團體中也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所以,家長應讓孩子知道:擁有一顆尊重的心是很重要的,有禮貌的孩子會讓他人覺得愉快、舒服。 孩子沒大沒小的原因 通常孩子出現沒大沒小或不尊重長輩的原因大約有三種:
打人的行為,往往是兩歲左右的兒童,特別是男孩的常見行為,這也是兒童社會性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人生來就具有一種內在的攻擊傾向。比如寶寶生氣、情緒發作時,會把東西往地上扔;想喝水了,媽媽晚來了幾分鐘,寶寶會一把推開水杯……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如果加以正確引導,攻擊傾向可以轉化為忍耐、堅毅等積極的品質。
等女兒快1歲,該脫離嬰兒床時,我們就開始考慮分房的問題。當時全家還在日本,記得那天去看兒科醫生,順便問了一句:“日本的不分房和美國的分房哪種好?”沒有想到,日本醫生對美國的從小分房很有成見。他說:“你們想想,一個那么小的孩子,就自己孤獨地躺在屋子里,感覺不到父母在身邊,長大后也不懂得和別人溝通,最后鬧不好會拿槍殺人,那時父母后悔也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