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孩子的好習慣一個獎勵
慢慢的家長們卻發現,這些小小的零食都是孩子的快樂圓心,是孩子的甜蜜世界。孩子的和諧生活,良好習慣的養成,身心的健康成長,溫馨的親子氣氛,大多時候是由零食在“當家作主”。媽媽們就會想到,為什么不直接控制零食,進而間接調節孩子呢?利用零食這個“誘惑”來教育孩子,這樣的反入為主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起很大作用的。于是,經過與孩子“平等對話、民主協議”,并請爸爸的“公證”,還要特別聲明——零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不是哭來的
慢慢的家長們卻發現,這些小小的零食都是孩子的快樂圓心,是孩子的甜蜜世界。孩子的和諧生活,良好習慣的養成,身心的健康成長,溫馨的親子氣氛,大多時候是由零食在“當家作主”。媽媽們就會想到,為什么不直接控制零食,進而間接調節孩子呢?利用零食這個“誘惑”來教育孩子,這樣的反入為主會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起很大作用的。于是,經過與孩子“平等對話、民主協議”,并請爸爸的“公證”,還要特別聲明——零食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不是哭來的
快樂活潑 快樂的孩子愛笑不愛哭,無憂無慮。而活潑并不只是好動,更不等同于吵鬧。活潑的孩子有6個表現: 表情活潑:臉部表情豐富生動,看得出微笑、高興、著急等情緒,可跟大人開玩笑; 嘴巴活潑:表達、吐詞清晰,喜歡講故事見聞、猜謎語、說繞口令等; 感知活潑:見過的、聽過的、做過的記得快,認顏色、形狀、方向都很清楚; 雙手活潑:會勞動,會做手工,飼養小動物、種花種草等,手很靈巧;
“外向的孩子更容易排斥同伴。”聽說吧心理咨詢中心李建學主任說。孩子排斥同伴,專家稱這是先天個體差異性造成的。對于孩子排斥同伴的行為,專家表示,家長切勿為此打罵孩子,應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體會自己的過錯。此外,家長要做孩子言行的表率。 案例: 5歲的小君在幼兒園經常拉幫結派,排斥一些自己不喜歡的小朋友。為此,她的媽媽很苦惱。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排斥同伴,她的媽媽擔心影響其健康成長。
1、有禮貌 禮貌是人際關系的橋梁,俗話說:“禮多人不怪”,只要有禮貌,一切都好辦!而有禮貌的習慣更常見于日常生活之中,比如會問早道好、見到親友能主動打招呼,或是將“請”“謝謝”“對不起”時常掛在嘴邊。 養成妙招 說給孩子聽:在寶寶六七個月大時,就能聽懂大人的語言,只是還沒有說的能力。但是,家長不要認為因為孩子還不會說話,就不重視語言禮節。語言能力是由聽說發展到讀寫,因此在聽懂大人語言后就開始發生作用。所以,不要忽略懷中小寶寶的感受力,他此時就對禮貌的言談有了感受能力。
性格在心理學上是指對現實的穩定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行為方式,是人格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內向是一種用于區分人格類型的簡單方法。最早由榮格所提出,他認為這是一種可能導致以自我為中心定向以及圍繞個人內在世界的主觀知覺與認識占優勢的人格類型。現在一般認為,內向人的興趣與注意指向自身及其主觀世界;除了親密朋友之外,不易與他人隨便接觸,對一般人顯得冷漠;待人含蓄、沉思、嚴肅、敏感;缺乏自信與行動的勇氣;喜好幻想;情緒活動比較穩定;喜歡有秩序的生活。
寶寶到了三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開始自己用筷子了。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專家對寶寶初學用筷子的建議吧。 美國的一位家庭醫生最近把使用筷子作為孩子必須學會的21種技能之一,而日本,更是把8月4日定為筷子節。為何中國人天天用、頓頓使的筷子在國外如此受到青睞?原來,他們認為使用筷子能幫助孩子提高協調性和精細動作能力,還可以鼓勵孩子去嘗試新食物。
很多家有女孩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兒聰明、漂亮、可愛,能受到大家的喜愛,這就需要在教育方式上加以注意,避免采取一些不當的方法。 1、教導她有禮貌且沉默寡言 舉止得體和沉默寡言之間有天壤之別,但是女孩子似乎都被推進了后者的范圍。我們經常用“女孩是蜜糖是香料是一切美好的事物”來教導她成為一個“可人兒”。我們用各種方式教導女孩要友善、避免一切沖突、不要麻煩別人、要安于現狀,這樣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女孩。
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于兒童的自我意識地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親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親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朋友帶著一歲多的女兒來玩,小家伙有個癖好-摔東西,只要她的小手夠得著的東西,抓起就往地上扔,然后開心地“咯咯”笑個不停。大人們則忙不迭地搶在她前面保護易碎品。小家伙天真爛漫,無可厚非。然而那一刻我想:等我有了孩子,我一定不能讓他這么任性。現在我的兒子樂樂已經16個月,每次帶他出去聚會,朋友們總是贊嘆不已。照看他的阿姨也由衷地說:樂樂真的很懂事。我真為他感到驕傲,也為自己感到欣慰,因為我這個做老爸的努力有了結果。
孩子性格的形成與早期生活習慣有密切關系,這一點尚未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常聽到有的父母抱怨孩子天性膽小、嬌氣,殊不知,恰恰是自己無意中以錯誤的育兒方式養成了孩子的這種毛病。實際上。培養孩子性格品質要從小抓起,從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著手,如飲食、睡眠、排泄安排、自理能力訓練等,這些先入為主的習慣就是孩子日后的習性。
老人常說,三歲定八十。孩提時候表現出來的行為,影響這孩子今后一生的發展。我們常常說孩子還少不懂事,很對錯誤都可以被原諒。但是,有一些行為如果不及時制止對孩子日后的成長必定有很壞的影響。那么,孩子有哪些行為父母一定要說“不”呢? 當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提出不合理要求時,家長們如何平靜而又堅定的堅持原則、如何在接納孩子情緒的基礎上拒絕孩子、如何在樹立父母權威的同時尊重孩子表達的權利等等,都是育兒是必須了解的課題,各位家長不妨提前學習。
寶寶自己吃飯的好處 不少父母因怕小孩自己吃飯吃得慢,飯菜會變涼,甚至滿桌狼藉。所以,雖然有的小孩已長到五六歲,父母還在喂飯給他吃。實際上成人喂小孩吃飯到小孩自己吃飯是一個飛躍,作為父母應該培養小孩學會自己吃飯。寶寶盡早學會自己吃飯有很多好處。 其實,1周歲以后的寶寶,就應當讓他自己吃飯。這個時期的寶寶很喜歡自己吃,一開始時寶寶吃的不是太好,但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寶寶一般能較好地用匙進食了。1歲多一點的寶寶,是訓練自己吃飯的最好時機,錯過這個時期,往往很難訓練,所以要堅持讓寶寶自己吃,并且教會寶寶必要的技巧,逐漸糾正撒飯多的毛病。媽媽可以坐在寶寶旁邊,及時糾正一些動作,做好了就用語言給予鼓勵。
孩子為什么有時會覺得父母偏心,心理專家表示,作為父母,首先要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愛的表達方式是否妥當,能否讓他感受到呢? 不管是不是獨生子女,孩子都喜歡被寵愛,渴望一種看得見的關愛,孩子這樣做的原因是希望得到父母更多的愛。 心理專家建議,父母首先要明確告訴孩子你們的愛。例如說出你愛他、親他的臉、牽他的手、擁他入懷。 其次,應該多和孩子聊天、玩耍。可以多聊聊孩子幼兒園或學校的新鮮事和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多陪孩子去書店、公園、游樂園,也可以一起打掃房間、一起煮飯,以此增進彼此的感情和了解。
寶寶的自我意識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有心理學家做了這樣的實驗:在寶寶熟睡時,在他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寶寶醒來后,讓他照鏡子。結果發現:有些15個月大的寶寶會看著鏡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而大部分寶寶都要在21個月以后才出現這種行為。針對年齡的寶寶,媽媽們應該怎樣通過“照鏡子”幫助他認識自己呢?
諸如勇敢、諸如堅強、諸如理智、諸如達觀……在媽媽給了孩子善良、敏感、細膩、溫柔之后,這些特質,孩子們通常可以在和爸爸的交流和相處中學到,所以,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注重對孩子這些特質的培養是毋庸置疑的。 現代人面臨的生存壓力越來越大,而反之,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卻越來越脆弱,家長們開始憂慮這樣下去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