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前教育 第73頁
寶寶2-3個月的時候會出現一些階段性的動作和心理,這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行為發展,比如像吸允手指的行為,一些家長擔心寶寶會養成吮手指的不好習慣,其實隨著寶寶年齡的增長這樣的行為會減少,而像寶寶耍脾氣這樣的行為,每個寶寶都有他的特殊性哦,家長可以根據寶寶的性格、氣質加以指引呢。
1、耍脾氣
寶寶年紀小小就已經會發脾氣了,這一點都不奇怪哦,如果媽媽只顧著看電視不關注寶寶,寶寶就會依依呀呀地哭喊起來耍脾氣抗議呢!寶寶或許還會無緣無故地哭,無論爸媽怎么抱他、哄他、親他,使出渾身解數寶寶都還是不買賬,爸媽曾一度擔心可能是寶寶的身體哪里不舒服了。然后寶寶突然聽到一些音樂,或者換奶奶抱抱,寶寶又開始傻傻地笑起來。
在生活富足的今天,五花八門的現代工藝食品有著強大的誘惑力。寶寶沉浸在零食和甜飲料的美味中,到了吃飯時間不肯吃飯,嫌棄飯菜不好吃,這往往讓父母心焦意亂,無所適從。面對這種情況,不妨巧用“饑餓療法”。
“饑餓療法”讓寶寶自覺地愛上吃飯
“饑餓療法”,就是不進食或少進食高能量的食物,讓身體感覺饑餓來調動對食物的欲望,也可以用來減輕胃腸道的負擔。日常生活中,有時候吃得太多、太葷、太油膩或活動太少了,沒有食欲,而有意無意得采用“饑餓療法”,讓自己餓一頓。同樣,“饑餓療法”也可以巧妙運用在糾正寶寶吃飯難的問題上。
不行就干脆打罵起來,可是這樣真的是“對付”小寶寶的好辦法嗎?有什么方法可以讓寶寶化難過為高興呢?我們聽聽3位媽媽和寶寶斗智斗勇的故事吧。
故事一:我跟寶寶“搶”面條
媽媽小余講述:今天我又跟寶寶斗上了。寶寶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跑到廚房大掃蕩,把面條給拖出來了,還扯了一大把出來握在手中,拿到客廳跟我們炫耀。婆婆連忙過去搶,寶寶生怕面條被搶走,握緊面條滿屋子躲,大家都知道,面條是易碎品,稍微一用力就會變成渣渣。
孩子對玩具愛不釋手,似乎有多少也不能滿足他們。偏愛哪類玩具、怎樣玩耍,都能反映出孩子的心理狀態,與孩子的性格發展有一定的關系。
兒童的天性是玩。通過玩,孩子們感觸現實、認識世界,增長才智;而玩的時候是不能缺少玩具的。不同年齡的兒童心理發展水平不一,選擇玩具及玩法自然不同。
比如:嬰兒眼睛喜愛追逐色彩鮮亮的物品,手中搖動能發出響聲的玩具。1歲的孩子不僅看,還要動手去拿,那是想親自感覺一下物品,體會物品的質地、溫度。2~3歲時開始對能活動的玩具感興趣,似懂非懂之間什么都要摸摸。3歲以后的孩子更是喜歡自己動手擺弄玩具,擺弄甚至拆毀東西是因為他太好奇了。"這是怎么回事兒?我一定要弄明白。"于是,便出現了在大人看來的"破壞"行為。
這一階段孩子的性格發展對日后的影響不容忽視。明白了男孩女孩性格迥異實際上事出有因后,作為父母,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幫助自家的男孩子度過調皮期:
1、對調皮的男孩切忌過分禁制
過分禁制會使孩子的潛能難以發揮,其感情與想像力也會受到壓抑,嚴重的甚至導致成人后的性無能或性冷淡。為了防止孩子長大后出現這種不良傾向,父母應注意改變對孩子的評價方式。不要只看到孩子調皮消極的一面,也要看到調皮積極的一面。
調皮的孩子通常好奇心較重,樂于探索外部世界,當然,在探索的過程中往往出現一些過激行為。對孩子惡意傷人或破壞東西的調皮行為,父母應及時勸導和阻止,但應容許孩子沒有惡意的或沒有傷害到他人的調皮行為。
好的學習習慣:
第一包括:按計劃學習的習慣。
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同時還有勞動、文娛活動、體育活動、交往等方面的內容。學生應該有一個比較全面的學習計劃,并且應該有按計劃進行學習的習慣。計劃可以調整,但不可放棄。計劃應該包括每天的時間安排、考試復習安排和雙休日、寒暑假安排。計劃要簡明,什么時間干什么,達到什么要求明確了,這樣的學習就會有的放矢。
1.多吃含維生素A的食物。
2.注意小兒看電視的姿勢和距離。眼睛距離螢幕一般以4—6倍于螢幕對角線的距離為宜,電視機熒光屏的中心位置,應略低于寶寶的視線或與視線等高,以免眼睛發生疲勞。
3.電視機的亮度應適中。光線太亮會使瞳孔縮小,使調節緊張;關燈看電視,熒光屏的亮度和周圍的黑暗強弱反差太大,容易損傷眼睛。最好在室內安裝一個8瓦左右的電燈,與電視螢幕相對應。
4.控制電視的音量。嬰幼兒的聽覺器官十分嬌嫩,長期聽過大的音響,會麻痹孩子的聽覺,降低孩子聽力的靈敏度。
正方觀點:看電視是幼兒學齡前教育的有效方式之一。
A.電視促進兒童的語言發育,擴大他們的詞匯量。嬰幼兒時期是兒童語言獲得期,電視發音標準,音樂動聽,畫面生動,能更好地吸引兒童去模仿和理解,從而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B.看電視開發兒童大腦。嬰幼兒看電視也會試圖認識和理解畫面,這有助于大腦的開發。
問題:
我總是發現我的孩子說“這不是我做的”之類的小謊話。在它還沒有變成彌天大謊之前我該怎樣制止這種行為呢?
思考:
孩子們撒謊是有各種原因的。他們有時是為了讓父母高興而撒謊;有時是為了逃脫懲罰而撒謊;有時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尷尬或能力不足而撒謊;而有時則是因為分不清現實和想象而撒謊。如果你想要教孩子明白說真話的重要性,那么就需要時間、堅持和耐心。
寶寶在一定的時期里都會撒謊,那究竟是什么樣的原因導致寶寶會撒謊呢?這里,專家為您解析了寶寶撒謊的真正原因。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媽媽妙招出擊來應對寶寶撒謊。
一般來講,2~3歲的寶寶撒謊大致有以下6大原因。
撒謊原因之一:害怕受到懲罰
寶寶自述:魚缸打碎了,媽媽會打我屁股
狗狗籃子里那只紅色的皮球真好看,可是,我剛拿起來,狗狗就沖著我“汪汪!”地叫個不停,嚇得我撒腿就跑。
一、 性別意識
有人說如今的孩子早熟,才上幼兒園的小毛孩就知道討好漂亮的女生,也有人說非也!五六歲的男孩還會吵著要同媽媽一起洗澡,其實這也許要怪到爸爸頭上。中國人一直很忌諱說“性”這個字,現在開放了,又有點濫說的苗頭。但無論怎樣,對于男孩子而言,作為同性的爸爸應該從他很小的時候就幫助他建立起正確的性別意識:不要讓家人給他穿得花枝招展不倫不類;告訴寶寶他是男孩,應該站著尿尿、而且不要總是認為可以同媽媽一起洗澡;告訴他媽媽上完廁所以后自會出來,不用趴在門縫里監視她會否溜掉……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曾對幼猴進行試驗。他把出生不久的幼猴放在有兩個假母猴的環境里,一個是鋼絲做的,手里拿著奶瓶,叫“鋼絲媽媽”;另一個是用毛皮和棉花做的,可以給幼猴溫暖,稱“絨布媽媽”。幼猴平時總喜歡依偎在柔軟、溫暖的“絨布媽媽”懷里,只有肚子餓的時候才去找冰冷的“鋼絲媽媽”。長期無法與“真”媽媽對話的幼猴長大以后,性格孤僻、呆板,適應能力極差,甚至生產后不會照顧自己的后代。
寶寶的好奇心
孩子快1歲了,會到處亂摸、亂爬,對身邊的任何東西都有著極大的興趣。對這種好奇心、這種探索的精神應該受到鼓勵,他在不停地觸摸各種東西,不斷地嘗試新事物的過程中,孩子學會了不少東西,懂得了事物的因果關系,也促進了記憶的發展。
父母在鼓勵的同時,也應注意以下幾點:
1、先正面教孩子認知事物,少說“不”;
提到延遲滿足,必然要提到心理學經典的糖果實驗。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心理學家瓦特·米歇爾在斯坦福大學的幼兒園做了一個軟糖實驗:實驗者給一群4歲孩子一粒糖果,說:"你可以隨時吃掉。但如果能堅持等我回來后再吃,那就會得到兩粒糖。"說完,他走了。有些孩子很快把糖吃了,也有些孩子堅持等到實驗者回來,當然,他們得到了許諾的兩粒糖。
之后,對這些孩子進行跟蹤研究,一直到他們高中畢業,發現在4歲時就能夠為兩塊糖果等待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較高的效率及較強的自信心。他們能夠更好地應付挫折和壓力,并且具有責任心和自信心,普遍容易贏得別人的信任。而那些沒有抵御住誘惑的孩子,抗挫能力、自控能力較差,在壓力面前不知所措,做事效率較低,自信心和責任心都不強。
性格是一種個性心理特點,畏首畏尾、缺乏獨立性、過分依戀親人、在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等是性格軟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在性格形成時期,孩子表現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應引起重視并及時進行幫助、引導。
一、讓孩子學會生活,把握自己。
家長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軟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于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導致了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