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走進孩子的朋友圈,你會教TA正確的社交方式嗎

如果說起“社交”,你會想到什么?滿桌的雞鴨魚肉?劃出完美弧度的高夫球場?還是美女與高腳杯的舞會?社交,其實簡單來說就是社會上的人際交往。每一位爸爸媽媽都歷經職場多年,對于社交想必并不陌生了。但對于孩子而言,那些我們看似再平常普通不過的社交方式真的適合孩子嗎?我們就来聊一聊關于孩子的朋友圈——兒童社交那些事兒。
近日,電視熱播的《酷爸俏媽》讓很多爸爸媽媽開始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劇中離婚后一直未曾管過孩子的“有錢”老爸孫大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要勇于打回去,兒子孫曉航在游戲上打贏了欺負自己的孩子,還說自己爸爸要請大家去吃漢堡,以得到同學們的喜愛,似乎這樣的方式也真的奏效了。看到這一幕,前妻現任男朋友黃新華和女兒孫笑笑都著急了起來,認為孫大雷這樣子沒辦法教育好孩子。而這個集痞氣與江湖氣于一身的裝飾裝潢公司老板孫大雷,也算在生意場上“拼殺”多年,但如此教導孩子用商場上慣用的“金錢社交”似乎真的有違孩子原本純凈的朋友圈。
孩子也需要朋友圈 兒童社交成新一代“育兒難題”
美國心理學家卡耐基認為:一個人的成功30%靠才能,70%靠人際關系。人際交往能力是一種駕馭生活、完善自我的能力。而這看似簡單的社交卻并不普通,尤其是在今天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時刻,家長對于孩子的社交教育似乎也開始變得手足無措了。
·80后“獨一代”爸媽認為:建立孩子與孩子的社交圈子十分重要
某早教機構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父母陪同孩子的時間包括睡眠時間在內平均僅有11.58小時,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家長們苦于沒時間陪伴孩子,而大多數祖輩們教育理念的滯后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成長。加上,太多的80后“獨一代”家長在童年時已經感受到了太多的孤獨。對此,有家長認為,建立孩子與孩子的社交圈子顯得十分重要。
趣味小測試:你是社交高手嗎?
題目:你的朋友穿著一件新衣服來問你的意見,你怎么看都覺得怪怪的,這時你該怎么回答他呢?
A、為了顧慮他的心情,還是先稱贊他好了
B、只是微笑,不說什么
C、直接說出真心話
D、拐彎抹角地說出自己的意思
答案:
A——你是非常能以對方的心情為第一優先去考慮事情輕重的人。你很忌諱和他人當面起沖突,那不只會搞得很難看,還會傷和氣,影響未來的關系。你這么做的確給大部分的人留下了很好相處的好印象,但顧慮太多之后讓你無法說出真心話,也因此使你只能和人維持表面的交往,無法深入。
B——你雖然不表贊同,不想傷和氣卻也不想說出違心之論,干脆笑而不答。這樣的你讓人有莫測高深的印象,神秘兮兮的反而讓人害怕與胡思亂想。因此,想要和人順利的交往是比較難的。其實多點婉轉的坦率就會讓你跨出這一步,給人留下誠懇的印象,有助于人際關系的推展。
C——你非常容易得罪人,好惡直截了當。說實話當然是好的,但是完全不顧及他人心情的直言就太過草率了。雖然你多半也不介意他人的直言,頂多反駁他,吵一架就了事,但這可不能一體適用喔!人際關系還是需要很多潤滑劑來緩和沖突的,學著婉轉不是虛偽,是和諧的基礎了。
D——你是一個很適合公關的人。你總是能冷靜的、理智的、客觀的去分析眼前的狀況,能夠讓對方聽進去你說的話,又覺得你很中肯,不會太虛情假意。你應該擁有還不錯的人際關系。
不要讓孩子從小就患上社交恐懼癥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3歲之后就開始有交往的愿望,這也預示著他們交往心理的萌芽。他們強烈希望與同齡人交流溝通,僅僅和成年人特別是單單與父母交往,已經不能滿足此階段交往的社會需求了。但“獨二代”的孩子們很少能夠找到玩伴,找到很多的玩伴也比較困難。尤其是,時代不同,以往需要群體來玩的童年已經變得電子化。加上我們剛剛提到的,年輕父母每日辛苦工作,卻忽略了陪伴孩子。老輩過多的關愛孩子,擔心孩子在自己看護的時候出現問題,太多的庇護更讓孩子們遠離了他們正在需要的“朋友圈”。
你該怎么引導孩子擁有自己的朋友圈
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戲是培養寶寶合作及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了。爸爸媽媽要多鼓勵自己的寶寶參加游戲活動,讓寶寶走進別的小朋友中間去玩。通過游戲,幫助寶寶逐步擺脫”自我中心”,融入到群體之中。邀請寶寶的朋友來家做客一旦寶寶有了朋友,哪怕只是一個,馬上邀請他到家里來玩。趁著這個機會可以教寶寶學習待客,學習幫助別人,學習分享玩具。如果寶寶將好吃的食品與小朋友一起分享,父母要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會大大激發寶寶與同伴長期友好相處的愿望。注意的是:游戲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注意寶寶的反應和心情,一旦他們發生摩擦、發脾氣開始吵鬧時,父母要給予制止和正確的引導,告訴寶寶在交友中什么是應該的,什么是不應該的。
給寶寶做好個好榜樣,父母的態度和行為對寶寶社交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要。在日常生活里,家長應該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寶寶也可以學習一些待人接物、交流合作的交際技能。有了父母良好的榜樣,寶寶也會依樣畫葫蘆,也會學著用同樣的態度對待他的同伴。有的父母認為寶寶還小,沒有自己的思想,事事都為寶寶拿主意,做決定,其實不然。父母一定要尊重寶寶的意見和看法,讓他從小就感覺到被尊重,這樣,他自然而然會學著尊重他人,而這恰恰是交朋友的前提條件。
海外育兒:美國爸媽這樣測試孩子的社交能力
1.當孩子成長到2-3歲
·學會了說“謝謝”“再見”“晚安”等問候語。
·能與爸爸、媽媽等親人表示親近。
·能對包括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在內的老人表示禮貌。
·至少擁有一個友誼已維持了3個月以上的朋友。
·能主動歡迎來訪問的小朋友。
·能以微笑跟客人說話。
2.當孩子成長到3-4歲
·至少擁有一個好朋友,而且友誼已保持了6個月以上。
·撐握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等至少10種不同的稱呼。
·能夠根據來訪的不認識的客人的年齡、衣著、裝飾因素做出諸如叔叔、公公、阿姨、哥哥、姐姐等準確稱呼(正確率應在80%以上)。
·能對包括幼兒園老師、鄰居在內的成年人表示尊敬。
·愿意把自家的食品或玩具給小朋友分享。
·能用溫和的口吻說話。
3.當孩子成長到4-5歲
·能自在地和異常性小朋友接觸,甚至還樂于跟大人交朋友。
·當小朋友有困難時主動提供幫助。
·如果做錯了事情,會主動認錯或向對方說“對不起”。
·如果雙親生病,能主動表示關切。
·當大人不在家時,能恰當地接聽打給大人的電話。
·學會了與人商量的初步技巧。
4.當孩子成長到5-6歲
·已經擁有至少一個可以交心的知已,并注意向小伙伴的長處學習。
·當別人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時,能寬容地原諒對方。
·對小伙伴的成績表示祝賀,并由衷地感到高興。
·能分擔別人的不幸或痛苦。
·對乞丐、流浪者等到地位低下的人也能表示應有的尊重。
·學會了“察言觀色”,即開始理解他人傳達的諸如表情、語調、手勢、眼光等到非語言資訊。
有意思的是,盡管以上均是“測試題”,但專家們并不要求家長專門給自己的孩子打分,更沒有規定及格、不及格的標準。這就是說,即便你的孩子只符合其年齡階段的6條標準中的1條或2條,甚至1條也“不沾邊”,你仍然不必為之憂心忡忡,甚至為難孩子。原因很簡單;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強的,即使孩子的社交能力目前還很差勁,但只要家長、教授予以正確引導,其社交能力和社交水平都會“自然而然”地與日俱增的。
如果說80后甚至90、00后的孩子們享受了太美好的生活,都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與小王子”般的物質生活,那么小編并不否認,但是那也只是對于“物質”來說。因為在精神生活上面,不論是80還是90,這些“獨一代”感受著父母輩可能從未感受過的“孤獨感”,甚至是“壓力感”。
我們要竭盡全力的學會與小伙伴交往,因為我們從小不知道該怎么和家庭之外的人交談;我們要費盡心思維護好身邊的好朋友,因為我們從小沒有更多的小伙伴;我們還要努力讓自己更好,卻不是最好,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最好!
如果你真的是這樣的“獨一代”,那么我相信,你無需為孩子過度擔心TA會出現“社交恐懼癥”,因為就是這樣的“成長方式”讓我們變得更加珍惜身邊的小伙伴,而你的一言一行便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欄目編輯: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