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俱樂部
寶媽的貼心助手

幼兒缺鐵性貧血的食療方法

缺鐵性貧血是小兒的常見病,尤其好發于6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因各種原因影響鐵質的攝入或對鐵的吸收減少,體內鐵儲存不足,造成血紅蛋白合成減少而致病。由于貧血使血液帶氧能力減低,對小兒呼吸、消化、循環系統功能,以及體格發育和智力都有很大的影響。
缺鐵性貧血起病大多緩慢,臨床癥狀的輕重取決于貧血的程度和貧血的發展速度;一般患兒常有煩躁不安,精神不振,活動減少,食欲減退、皮膚粘膜蒼白,指甲變形(反甲)等表現;較大的患兒可述說疲乏無力,頭暈耳鳴,心慌氣短,病情嚴重者可出現肢體浮腫。牧λソ叩戎⒆礎?nbsp;
本病屬于中醫“血虛”、“虛黃”、“黃腫”的范疇。中醫認為,血液的生成在于脾胃,同時又受心、肝、腎等臟器的影響。所以脾胃及心、肝、腎的功能失調,是發生缺鐵性貧血的病理基礎,也是進行辨證論治的根據所在。臨床治療除針對臟腑虛損辨證用藥外,還須重視飲食調理,使藥治與食療相互配合才能取得良好效果。藥物治療一般可分為四種類型。
A脾虛氣弱型表現為面色發白,唇舌色淡;疲乏無力,食欲不振,大便塘軟,脈虛而軟。常用方藥有炙黃芪、黨參、當歸、炒白術、茯苓、陳皮等。
A心血虧虛型表現為面色蒼白,倦怠無力,皮膚干燥,心謊氣短,睡眠不實,舌淡脈細。常用方藥有當歸、熟地、川芎、白芍、黨參、丹參、酸棗仁、龍眼肉等。
A氣血兩虛型表現為上述兩型癥狀相兼。常用方藥有黃芪、黨參、白術、茯苓、當歸、熟地、川芎、雞血藤、阿膠、陳皮、炙甘草。
A肝腎不足型多見貧血時間較長,影響患兒生長髮育,其表情呆滯、智力低下,手足顫動,頭暈目眩,雙目干澀,舌淡脈弦細。常用藥物有龜板、白芍、阿膠、制首烏、熟地,當歸、懷牛膝、枸杞子,紫河車粉(吞服)。
飲食療法是缺鐵性貧血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輕癥患兒單用食療即可治,對重癥患兒采用食療既可加速康復,又能減少藥物治療的副作用。且所選食物大多味美可口,便于食用,易為患兒接受。
常用含鐵較多的食物有:動物肝臟、豬心、豬肚、瘦肉、黑豆、菠菜、油菜、芹菜、杏、桃、李、葡萄干、紅棗、桔子、柚子、無花果等。其中桔子、廣柑、酸棗、獼猴桃、蕃茄、紅棗等干鮮水果中含豐富的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故應經常食用。
常用食譜有:
紅棗木耳湯黑木耳15克,紅棗15枚,溫水泡發洗凈。放入小碗,加水和冰糖適量,隔水蒸1小時后食用。
桂圓大棗湯龍眼肉30克,大棗10枚。將龍眼、大棗去核洗凈,共煮湯服用。
豬肝菠菜湯豬肝100克,菠菜150~200克。將新鮮豬肝切片;菠菜去根洗凈切段;鍋內水燒開放少許姜片及鹽,放入肝片和菠菜,水沸肝熟,飲湯食肝及菜。
花生大棗膏帶衣花生米6~10枚,大棗6~10枚(去核)。將大棗煮熟與花生米共搗為泥,每日一劑,分3次用大棗湯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