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學學寶寶喂養“新策略”
“有的育兒書說母乳喂到七八個月就沒營養了,有的說應喂到兩歲,哪個對呢?” 其實,科學育兒就是四個字:因人而異。當然,育兒既然講科學,就要有科學的指導原則,這也是經過調研后,不斷改進的。以前常說4個月開始吃蛋黃,但現在世衛組織的結論認為如果純母乳喂養,蛋黃就不適合作為寶寶初加副食品的首選了。
“有的育兒書說母乳喂到七八個月就沒營養了,有的說應喂到兩歲,哪個對呢?” 其實,科學育兒就是四個字:因人而異。當然,育兒既然講科學,就要有科學的指導原則,這也是經過調研后,不斷改進的。以前常說4個月開始吃蛋黃,但現在世衛組織的結論認為如果純母乳喂養,蛋黃就不適合作為寶寶初加副食品的首選了。
當孩子開始漸漸接觸成人的飯菜,能夠正兒八經地與大人一起吃正餐時,湯成了很多寶寶飯桌上的主角。 有的家長認為湯中營養豐富,利于孩子吸收,有的家長覺得湯能夠幫助還不太會咀嚼的孩子,吃更多的飯菜。 雖然初衷很好,但是很可能適得其反,小孩子吃飯喝太多湯,影響對食物的消化,久而久之,有可能降低他們的食欲。
梨潤肺清熱,生津止渴,與冰糖同用,增強潤沛止咳作用,可治療寶寶肺燥咳嗽、干咳無痰、唇干咽干等癥。 【原料】 雪梨1~2個,冰糖30~60克。 雪梨燉冰糖 【制作步驟】 將雪梨去皮,去核,與冰糖同置瓷碗內,隔水燉至冰糖溶化即成。
發酵后的饅頭、面包就比大餅、面條等沒有發酵的食物營養更豐富,原因就在于所使用的酵母。實驗證明,酵母不僅改變了面團結構,還讓它們變得更松軟好吃,這也大大增加了饅頭、面包的營養價值。因此,常吃發酵食品有如下的好處:
1歲到1歲半之間的寶寶在喂養上應注意: 1、 沒有斷奶的孩子應斷奶:斷奶并不是不給孩子吃奶,斷奶只是意味著不再以乳汁為主要營養來源,意味著要逐漸斷掉奶瓶和奶嘴。因為到了這一階段,乳汁已經不能滿足孩子的營養需求,不斷奶將不利于孩子建立起適應其生長需求的飲食習慣,更不利于孩子身心的發展。
讓孩子乖乖把蔬菜吃下去可能比較費勁,這時把它榨成汁就好了。蔬菜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專家介紹,膳食纖維素就像海綿,對水、無機物等有吸附作用,能刺激腸道蠕動,縮短糞便在結腸的停留時間。
【誤區一:以為孩子食欲不好就是厭食】 醫學上對寶寶厭食癥的診斷有一個標準: 1、厭食時間: 6個月以上(含6個月)。 2、食量:蛋白質、熱能的攝入量不足供給標準的70%-75%;礦物質及維生素的攝入量不足供給標準的5%;3歲以下寶寶每天谷類食物攝取量不足50克。
良好的營養是寶寶健康發展的基礎,寶寶的吃飯問題是媽媽日常關心的焦點,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從小親近健康食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那么,怎樣培養呢?
身高體重基本是平均值,屬于發育良好,可以將孩子不喜歡吃的食物摻進愛吃的食物,摻入的量要根據孩子敏感性來調整,以孩子感覺不到不愛吃的食物和不拒絕為止。適當改變食物的形狀和做法,使外觀和口味都有一些變化,孩子一般都比較容易接受。食物的量時多時少也是正常的,不能要求孩子每頓都吃夠量。注意過甜、過咸的食物不要給孩子吃,這樣會干擾孩子的味覺發育,使特殊嗜好越來越嚴重。你們家人做出吃飯很香的樣子是很正確的,一定是會影響到孩子的,只不過是潛移默化的,不是立竿見影,這種潛移默化對孩子長期飲食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在孩子吃飯的時候可以適當跟孩子說一些話,但要與吃飯有關,比如說哪個菜有營養,吃了會長個,小兔子吃飯吃得很多等等,盡量不要玩一些其他的游戲或讓孩子看見他感興趣的玩具,逐漸孩子就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所吃的飯菜上了,如果邊吃邊玩或環境變化過快,孩子的吃飯會越來越困難。
中醫講“胃不和則寐不安”,明確了食物消化與睡眠的關系。良好的睡眠對寶寶的生長髮育非常重要,如果寶寶睡眠不太好,媽媽可以借助下面這些食物幫助寶寶進入夢鄉。
1歲以前家長的喂飯常常會很奏效,1歲以后隨著孩子發展,主觀意識會逐漸加強,對食物的選擇有些自己的要求,所以常常飲食習慣會發生一些變化。這階段培養孩子飲食習慣要非常細心,注意一定要按時吃飯,游戲活動也都有一定規律,這樣孩子會有明顯的饑餓感,饑餓的時候再給予食物孩子是很容易接受的,不要給孩子吃零食或者一天嘴都不閑著,這樣孩子會沒有饑餓感,對食物的要求也會下降。
大腦發育需要多種營養,其中蛋白質類營養最為重要,在嬰幼兒期供給足夠的營養素,為腦細胞的增加和功能的分化提供必需的物質,將對寶寶大腦發育和智力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偏食孩子缺些啥? 上海新華醫院兒童和青少年保健科主任醫師洪昭毅 作為兒科醫生,經常碰到親戚朋友跟我說他們的寶貝女兒、寶貝兒子不肯吃飯,就喜歡吃零食,或者不喜歡吃蔬菜,就喜歡吃肉,使盡十八般武藝也沒用,問我該怎么辦?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伶俐,于是商家推出了形形色色的各種幼兒益智保健品,家長們不惜重金購買。其實,許多的日常生活中的食品才是真正益智健腦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