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想要自己的寶寶爬到您的面前,怎么做才能夠讓這個想法變成現實呢?讓自己出現在孩子的視線里面?還是讓孩子看不見你,只聽到你的聲音?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崴仕和斯特里亞諾做了一項實驗。
在做第一個實驗的時候一共有89名1周歲的嬰兒來進行,不過后來只有45名(24名女嬰和21名男嬰)被留了下來。
研究人員讓嬰兒坐在地上,20厘米以外有一個深28厘米的坑,是用有機玻璃制成的。寶寶的實驗內容就是爬過這個坑和媽媽相會,當然爬過坑會有一定的危險系數。
研究人員想出了三種不同的實驗條件:
“面孔與聲音并用”條件:媽媽讓寶寶看到自己,并和他(她)說話;
“面孔”條件:媽媽只讓寶寶看到自己;
“聲音”條件:媽媽不直視寶寶,只和他(她)說話。
研究人員計算寶寶爬過坑所用的時間。
結果如下:
“面孔與聲音并用”條件:嬰兒差不多用50秒爬到媽媽身邊;
“聲音”條件:用了九十秒鐘;
“面孔”條件:嬰兒用了3分多鐘時間才爬過坑。
要是媽媽讓寶寶看到自己,并且一直呼喚寶寶的話,寶寶用最短的時間就來到了媽媽的身邊,其實這個實驗結果是很正常的。不過,出乎我們意料的是,媽媽的聲音好像比她的面孔對寶寶更具吸引力。
結論
所以到底為什么媽媽的聲音信號比其面部表情信號更能夠吸引寶寶呢?第一個要跟大家說的是,我們對動物進行了實驗,之后也發現了這個結果。進化過程中保留這種能力或許是對的。因為,對聲音信號的敏感可以讓人在表情交流無法進行的情況下還是能夠繼續交流。
并且,這個理論也被另外一個人類學家提出的新理論所支援。這種理論推測,和寶寶進行聲音交流是母親在忙著手頭的事情然后不再與嬰兒進行視覺接觸時所發明的一種交流技術。
根據這一理論,人類嬰兒的哭叫也是差不多的緣故:借助哭叫,嬰兒能夠告訴不再身邊的媽媽表明他(她)急需與之重建身體接觸,想讓媽媽陪著他,他不想一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