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節內熱體質的孩子
一般說來,小孩子后天初段的健康狀況基本上是面對三方面: 第一是“驚”小孩被嚇到是驚,玩的太高興太興奮也是驚。 第二是“風”著涼受熱而引起感冒發燒燒等病癥、 第三是“滯”燥熱,食滯,濕熱為主,而內熱體質也是滯的一種表現。所體現的癥狀為,大便先干后濕,胃口欠佳,夜睡不寧,濕疹反復,嘴巴有味道,眼垢多,夜間盜汗,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生病。
一般說來,小孩子后天初段的健康狀況基本上是面對三方面: 第一是“驚”小孩被嚇到是驚,玩的太高興太興奮也是驚。 第二是“風”著涼受熱而引起感冒發燒燒等病癥、 第三是“滯”燥熱,食滯,濕熱為主,而內熱體質也是滯的一種表現。所體現的癥狀為,大便先干后濕,胃口欠佳,夜睡不寧,濕疹反復,嘴巴有味道,眼垢多,夜間盜汗,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生病。
1、“陰虛”寶寶食譜-百合枸杞豬肉粥 功效:陰虛的寶寶一般偏瘦,睡覺多汗,容易心煩,易口渴、舌紅、舌苔少。這類寶寶容易因汗多而著涼、感冒,建議食用“百合枸杞肉片粥”來滋補。 材料:百合20-30克、枸杞10克、豬肉碎和米適量。 做法:先將米煮成粥,然后放入百合、枸杞、豬肉碎丁一起煮至熟為止。 2、“氣虛”寶寶食譜-山藥豬肉粥 功效:氣虛的寶寶一般偏胖、虛胖,有薄薄的舌苔、舌不紅,這類寶寶因為體質虛弱,也容易感冒,適合的食譜是“山藥豬肉粥”。
寶寶生長發育三彎曲 1、第1個彎曲 1歲以前,是寶寶脊柱發展最迅速的時期。新生兒的脊柱非常柔軟,幾乎完全是直的。從出生后第3個月起,寶寶開始出現抬頭等動作,從而使肌肉得到強化,脊柱也開始形成第1個彎曲—頸椎前凸。 因此,抱3個月大寶寶的時候就不必緊緊護著他的頭部了!但在彎曲尚未完全形成前,家長一定要為寶寶做好完整的支撐,以免發生意外。 2、第2個彎曲 寶寶6個月時,脊柱將形成第2個彎曲—胸椎后凸。此時,寶寶可以不用任何支撐就能單獨坐著。
深夜里,爸爸媽媽們又從被窩里爬起去嬰兒房看看熟睡中的寶寶是否睡得安穩,呼吸暢順了。有的爸爸媽媽說,自從寶寶出生,他們就沒有再睡過一個安穩覺,尤其是當他學會翻身之后,深怕寶寶會在睡覺的時候窒息了!每次睡覺時,我恨不得一小時醒一次檢查他的呼吸情況。為什么會爸爸媽媽們即使是在寶寶安睡的深夜都如此擔憂寶寶的安全呢?都是嬰兒猝死綜合癥惹得禍!
菜品:杭式牛肉羹 工藝:煮 口味:咸鮮味 類別:小兒厭食調理學齡期兒童食譜幼兒食譜 主料:牛肉(瘦)100克冬筍100克 輔料:火腿20克午餐肉20克雞蛋清30克 調料:醬油3克胡椒粉2克味精3克雞精5克鹽4克香油3克淀粉(玉米)15克大蔥2克料酒5克各適量 制作工藝 1.冬筍、火腿、午餐肉洗凈,切成米粒,入沸水鍋汆至冬筍斷生,撈起瀝干水分;2.牛肉去筋膜,洗凈血水,剁成米粒;3.炒鍋置火上,加入高湯,下牛肉粒、冬筍粒、火腿粒、午餐肉粒,燒沸后去盡浮沫;4.加入鹽、醬油、味精、雞精、胡椒粉、料酒,再下雞蛋清拌勻;5.用濕淀粉30克(淀粉15克加水)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湯碗內,撒上蔥末即可。
在日復一日的餐飲中,食欲波動是正常的。在兒童周歲之后,隨著生長速度的減緩,食欲也會有所減少,而在成長高峰到來前夕,兒童的食物攝入量通常會增加。只要孩子身體健康就表示營養足矣。重要的是在成長早期幫助他們樹立對待食物的正確態度,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則將影響其一生。 媽媽們常常遇到這樣的煩惱:別人家的寶寶吃飯津津有味,可是自己的寶寶到了用餐時間卻拖拖拉拉,吃什么都提不起興趣,連哄帶騙都不奏效,甚而出現偏食、拒食的現象。
適合寶寶的食物才是最好的 每天,媒體都會翻天覆地的向我們傳達大量營養資訊:富含營養、低脂肪、無脂肪、優質脂肪、高蛋白、素食主義、無糖分、低碳水化合物、優質碳水化合物、流質食物、純素食、食物多樣化、完整食物、未加工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清單,即使是一個已具備相應知識的人也得勞心費神。特別是眼花繚亂、名目繁多、噱頭響亮的奶粉廣告,真不知道應該選哪一種,很多父母就閉著眼睛選最貴的,可拿回家給寶寶吃,寶寶未必接受:大便干燥、腹瀉、消化不良、濕疹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種養育觀念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寶寶怎么還不會走路呢?是不是身體出問題了呢?有些心急的家長會有這樣的顧慮,其實嬰兒學走路的年齡層次不齊,并非都相同。 一、寶寶學走路的方法 1、從爬行開始:爬行可以鍛煉寶寶腿部肌肉的張力和力量,有利于學步。經常讓寶寶在地板或硬的墊子(太軟的平面不利于寶寶練習)爬行,可利用玩具進行誘導。 2、做做仰臥起坐:要練習寶寶的肌力,還可以與寶寶做仰臥起坐運動。寶寶仰臥,媽媽拉著他的雙手做以下動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復幾次。注意、拉寶寶的雙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當造成寶寶脫臼。
1、吮指。 對于嬰幼兒來說,吮指是一種自然和正常的需要。在嬰幼兒前幾年的生活中,相當大的滿足感來自吮指,如果嬰幼兒已經有吮指習慣,不應該遭到喝斥。如果這種習慣持續到4~5歲,就應該咨詢兒童牙科醫生有關這對口腔發育的影響,獲得推薦的處理方法。 2、安撫物。 安撫物并不是每個寶寶都必需的。爭議在于拇指或安撫物是否是最好的,這由父母決定是否適合。如果覺得寶寶需要安撫物,應向兒童牙科醫生或醫生了解正確的使用方法,但要避免放糖、蜂蜜等在安撫物上來刺激寶寶使用。
從孩子8個月起,母奶開始減少,有些母親奶量雖沒有減少,但質量已經下降。所以,此時必須給孩子增加副食品,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 從本月起,母乳喂養的孩子每天喂3次母乳(早、中、晚),上、下午各添加1頓副食品。 人工喂養著的孩子每天需750毫升牛奶,分3次喂,上、下午各喂1頓副食品。 孩子8個月時,消化蛋白質的胃液已經充分發揮作用了,所以可多吃一些蛋白質食物,如豆腐、奶制品、魚、瘦肉末等。孩子吃的肉末,必須是新鮮瘦肉,可剁碎后加佐料蒸爛吃。
第一,不宜將雞蛋當主食。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幾乎每頓飯都給孩子吃雞蛋類的食品,結果導致孩子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這是因為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不成熟,各種消化酶分泌較少,過多地吃雞蛋會增加孩子的胃腸負擔。 第二,半歲以前的嬰兒不宜吃雞蛋清。由于嬰兒消化系統的發育不完善,蛋清中的白蛋白分子較小,有時可通過腸壁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使機體對它產生過敏,發生濕疹、蕁麻疹等疾病。
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特征。這些特征可表現為三方面: 1、身高和體重標準 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尤其是身高和體重,肯定受飲食的影響。例如戰后早期,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比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身材高大,這就是飲食不同的緣故。幼兒如果營養充足,身體的發育肯定會合乎一般規律的。幼兒體重大體符合以下公式:體重(千克)=年齡×2+8;幼兒身高大體符合以下公式:身高(厘米)=年齡×5+75。從營養與健康的關系看,符合標準的身高和體重,至少是健康的某種標志。
1、每天一定還要喝牛奶 寶寶斷奶后,飲食上就少了一種優質蛋白質、脂肪的來源,而寶寶要長大偏偏需要蛋白質。因此,每天一定還要喝牛奶。 2、食品要細、軟、爛、碎 這么大的寶寶,只長出6-8個牙齒,寶寶斷奶后不能完全咀嚼碎食物,胃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也比較弱。 3、食品的種類要多樣化 寶寶的主食開始轉向普通食物,只有從飲食中攝取多種食物,才能得到豐富均衡的營養。 4、每天保持進餐6次 寶寶的胃還很小,所以不能在一餐之中讓他們吃很多,最好的方法是每天進餐6次。
常聽到媽媽們自豪地說:“我的寶寶才1歲,就可以吃大人的飯菜了!”其實,成人食物并不適合2歲以下的寶寶。以下是幾點原因。 安全性低 很多進食技巧寶寶尚未掌握,例如不會咀嚼、磨細蔬菜中較長的纖維,不懂得分離魚刺,所以,不應該讓24個月前的寶寶過早吃成人食物。 營養不夠 一是因為成人的食物制作不夠精細,寶寶不易吸收;二是因為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對營養的需求相對比成人高,特別是對蛋白質、鐵、鋅、鈣及多種維生素的需求量較大。
“吃零食怎么行呢,零食一點營養都沒有,”“不要吃了,回家好好吃飯去”。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幼兒的家長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著教導、勸說,但是結果往往引發幼兒不住的哭聲。確實,近十年來,中國兒童零食消費呈總體上升趨勢。經調研顯示,60%以上3至17歲兒童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其中幼兒攝取零食的比例甚至更高。那么,幼兒究竟該不該吃零食?吃零食有什么學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