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寶寶具備的心理
但通過后天的培養,這些智力平平的人的成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培養得好,他們中間會出現非常出色的科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相反,那些天賦異秉的天才寶貝,在后天的不良環境下,卻極有可能情商缺乏、與環境格格不入,成年后反而碌碌無為。
但通過后天的培養,這些智力平平的人的成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培養得好,他們中間會出現非常出色的科學家、藝術家和企業家;相反,那些天賦異秉的天才寶貝,在后天的不良環境下,卻極有可能情商缺乏、與環境格格不入,成年后反而碌碌無為。
當孩子開始玩電子游戲時,當孩子開始有一點暴力時,你不要過分的擔心孩子的心理發育。 隨著他的幻想游戲向更高級發展,如果他幻想游戲的體驗包含有某種暴力成分也不要感到吃驚。打仗游戲、魔鬼、甚至捉人游戲均可以進入他的幻覺。有些父母禁止孩子玩商店里買的玩具槍,這時就會發現他剪、貼或使用紙板槍,或者僅僅用一根手指瞄準,嘴里發出“砰、砰”的聲音。父母不要對這些行為感到驚慌,這不是孩子喜歡暴力的證據。孩子還沒有意識到什么是殺人或死亡,對他來說,玩具槍是一種無害的競爭方式,并可以增強他的自尊心。
2歲兒童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我”字當頭,正想試著反抗權威,所以往往和你對著干,這就是到了寶寶的心理反抗期。你越讓他往東,他就越要往西。當然.每個兒童的表現都不同,你的孩子表現得比較激烈,尋求強刺激,以發泄心中的不滿。
襁褓中的嬰兒是那么乖巧可愛,有如太陽般燦爛的笑容,沉睡時是那么恬靜。可當寶寶逐漸長大后,一切都變了,發脾氣、摔東西、哭鬧……不穩定急燥的情緒表現,真難以招架,怎么對付這個小人兒?讓父母愁壞了!
古希臘有一個神話,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里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和其他孩子一樣,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給她盒子時告訴她,絕對不要開啟。正因為這樣,潘多拉更想看看盒子里的東西。她開啟了盒子,結果人類所有的罪惡都跑到了人間。孩子到了一定的時候,往往產生一種與爸爸媽媽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里有什么話也不愿向父母說,對于爸爸媽媽的批評和勸導不像以前那樣聽話了,甚至產生抵觸、不順從的情緒。
在很多家長的眼中,兒童是無憂無慮的,不會有憂郁。果真如此嗎?殊不知,兒童正用他們的眼睛在觀察與感受,兒童對周遭事情形成的解釋,往往出乎家長意料;事實上,因為兒童不像家長那樣會使用語言來表示心情不好,他們只是不知如何訴說罷了,并非沒有憂郁的心情。
自卑是一種性格缺陷,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兒童時代。因此,家長應關注自己的孩子有沒有自卑心理,一旦發現,須盡早幫助克服和糾正,以避免形成自卑性格。自卑兒童往往會出現以下征兆:
1、一歲七個月的兒童自我意識剛剛萌發,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聽不得不同意見,有錯(當然許多時候他并不知道是錯的)不讓人說。 2、這個年齡的兒童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比較短暫,只有幾分鐘,你說他做事沒有耐心,實際上與注意力短暫有關。在他年齡大些,情況會好些,所以不用太著急。 3、教給他玩的方法很重要,你們也是這樣做了,但不要一次教的時間過長,要把玩的方法分幾次來教,這樣他就愿意學了。
孩子從幼兒期到學齡期,其智力發生了一個飛躍。在這一時期,他們可能空腹時不一定想吃,或是在吃得很飽后對喜愛的食物繼續吃。這時的吃,不再是生理性食 欲,而是經驗性、能動性食欲。所以,孩子的食欲,除其生理本能之外,還需作后天培養。因此,要調節好餐前情緒,讓孩子高興地進餐。
當一個小生命還生活在母親的子宮里時,我們稱其為“胎兒”;胎兒降臨人間,在1個月內稱為“新生兒”;1歲以內稱為“嬰兒期”;1歲到3歲稱為“幼兒期”;4歲到6歲稱為“學齡前期”。許多人認為嬰幼兒只知道吃喝拉撒睡,哪里會有心理問題呢?但是,精神醫學專家告訴人們,嬰幼兒同樣有心理問題。而且這一時期的心理衛生,對孩子一生的心理健康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外在的物質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密切,但心靈的溝通卻相應減少,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無減,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更不容樂觀。眼下的中小學生背負著沉重的考試壓力,與外界的接觸很少,交往的范圍狹窄,精神世界日漸封閉,心理問題十分嚴重。“心理孤兒”現象便是其中的一種。所謂“心理孤兒”是指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怯于交往、難于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象。
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戀表現為“纏人”,不愿獨處。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點造成這類孩子對家長有依賴心理,缺少自信心,獨立性。 2、家庭影響。有些家庭,父母經常發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別是母親),因而總愛“纏人”。 3、父母教育觀點、態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護,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認為反正有人袒護,總愛纏著袒護自己的人。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突然出現性情急躁、不聽話的情況,不愿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一些孩子存在較明顯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心身健康和與周圍人的關系。 逆反心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原因包括: 1、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
成功和失敗是做任何一件事(小至搭個高樓,大至發射火箭)的兩種絕然相反的結果,對于成人來說,他雖然不喜歡失敗,但他也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所以雖然有時是失敗了,他還能有毅力繼續做這件事,以得到成功。但是,對兒童,特別是很小的嬰幼兒,當他做一件事、做一個游戲,做得不大好,他就會不高興退縮、甚至發脾氣。
母親對這個性情乖戾的孩子感到束手無策。本想把他教育成一個溫順的孩子,沒料到事與愿違,令人焦急、苦惱。孩子的問題這樣棘手,最后只會借助于責罵、體罰等手段,這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