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視兒童的心理健康
兒童的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礙,這就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心理健康與否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礎,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健康的心理。為此,家長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兒童的健康應該包括兩個方面: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現在不少獨生子女存在心理障礙,這就是家長忽視孩子心理健康的后果。科學研究和教育實踐表明,心理健康與否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智力和學習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是孩子成材的基礎,缺一不可,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無不具有健康的心理。為此,家長千萬不可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情緒不穩究其原因大致有兩種:一是由于孩子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如正在哭的孩子常常會因為一個有趣的事所吸引,眼淚還掛在臉上就破涕為笑;或者剛剛還很高興的孩子會因為一點委屈而突然大哭。孩子年齡越小情緒不穩表現得越突出。二是由于成人管教方法或態度上的問題。如嬌慣孩子,養成任性的壞習慣;成人喜怒無常,在孩子面前不控制自己,影響孩子等。怎樣對待情緒不穩的孩子呢?
3歲左右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強,對成人的要求、安排、訓斥、懲罰等常執拗、任性、逆向而行,這就是孩子的逆反心理。
近年來,家長、教師及一些專家和心理醫生都發現,越來越多的小學生經常出現頭疼、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神經衰弱的情況。以前醫學界認為,神經官能癥在青春期或中青年人群中常見,現在在少年兒童中也不難見到。門診和心理咨詢中的統計顯示,除了兒童孤獨癥、兒童多動綜合癥以外,像有夜驚癥、強迫癥、恐怖癥等心理疾病的兒童已達到病人總數的10%左右。
一歲以前的寶寶不會說話,不能明確地表達,但是他們已經有很復雜的心理活動,如果父母在教養寶寶時,能了解他的心理特點,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那將會事半功倍,那么,怎樣根據嬰兒的心理特點進行教養呢?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過分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智力教育,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有關研究人員對孩子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發現幼兒的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恐懼的體驗,成人大多能從容對待,而對于嬰幼兒或學齡前期的孩子來說,有時就會有些困難。因此,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 兒童恐懼的內容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加會有所不同。
自卑心理在人心理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都有自卑心理存在。很多精神病理現象的出現都與自卑心理處理不當有關。
“應該我先打秋千。” “不,我要先打。” “是我先來的呀。” “不是,我才是先來的呢。” 兩個人站在秋千的兩旁,爭吵個沒完沒了。兩個人都堅決不讓,兩個人都打不上秋千。 這時,大人會馬上開始勸架,并建議劃拳決定。最后常以“不許任性”這句責備話而告終。父母對兒童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任性感到為難,苦惱不已。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經常聽到一些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可是脾氣越來越犟,總是不聽話,跟你對著干,這到底是怎么回事?”這其實就是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所謂逆反心理,是指在特定條件下,人產生的與外界要求或愿望相反的逆向心理活動。
兒童任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環境是導致兒童產生任性心理的主要原因。孩子任性心理不是天生的,而是家長不加約束,放縱教育的結果。
嬰兒期是指兒童從出生到1歲的時期。胎兒剛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層下中樞來實現非條件反射來保證他的內部器官和外部條件的最初適應,此時重要的非條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嬰兒期由于神經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經興奮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傳導,故興奮特別容易擴散,這也是小兒易激動的生理原因。
要協助孩子克服「害怕」的心理,應先了解孩子所害怕的到底是什么,如害怕黑暗,應陪伴他在黑暗中逐漸壯膽,增加面對黑暗的勇氣;如果恐懼暗影造成的幻象,應先讓他看清楚陰影的真面目。藉由父母親的陪伴和情感支援所給予的安全感,應可得到紓解。
4-5歲的孩子是天真、可愛的,爸爸、媽媽偶爾會發現他們會說出一些與實際情況不相符的話,并對此常常感到緊張,“怎么小小的孩子就會說謊了?”其實,在很多情況下大人是冤枉了孩子,弄清這一階段孩子心理發展的情況,利于我們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孩子“說謊”的心理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