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正寶寶動作失調
從輕度的動作困難到較為嚴重的不同步動作都可被認為是動作失調。體育活動中,寶寶的動作失調現象多見于手腳動作不靈活之類。引起這種癥狀的原因很多,如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感知障礙、情感問題、疾病、傷害事故以及感覺運動機制失調等等。
從輕度的動作困難到較為嚴重的不同步動作都可被認為是動作失調。體育活動中,寶寶的動作失調現象多見于手腳動作不靈活之類。引起這種癥狀的原因很多,如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感知障礙、情感問題、疾病、傷害事故以及感覺運動機制失調等等。
“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靠近媽媽身旁。媽媽有股香味,我最愛媽媽!所以,我老想呆在媽媽跟前。我想對媽媽撒嬌! 可是媽媽老是說我礙事兒!為什么我不能和媽媽依偎在一起?那些小娃娃一年到頭都在媽媽懷里抱著,為什么我就不行?
對于寶寶做惡夢,你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一、查清惡夢源。了解寶寶白天看見了哪些可怕的東西。向寶寶講清不要害怕的道理,消除恐懼心理,免得再做惡夢。 二、有的寶寶怕黑也做惡夢。寶寶在睡覺前見到窗外一些樹或其他東西的黑影,就會想象是可怕的東西,帶著這樣的恐懼入睡,自然要做惡夢。因而,你可以在白天帶寶寶在窗外轉一轉,讓寶寶知道并沒有什么可怕的東西,不過是些樹和其他東西的影子罷了。
孩子的言行離不開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時,經常嘲諷別的小朋友,從而導致他的人際交往出現偏差,這是怎么回事呢?一般而言,孩子愛嘲笑別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帶回家,家長髮現這種情況時會有什么反應呢? 1、極為敏感。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立即視為孩子有了“偷摸”行為,于是嚴加審問,嚴厲處罰。 2、滿不在乎。認為孩子乖巧,拿了別人的東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處置。
兒童在成長中需要心理健康,這是大家公認的。但有時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健全的懼怕心理,這樣孩子才能在一言一行中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 當一個孩子經常聽到家長囑咐他“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否則容易將細菌吃入造成疾病,遭受痛苦”,那么這個孩子就對細菌和疾病產生反感,由于害怕患病而平日十分注意衛生。
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逐漸發育,思維、言語和情緒日益成熟且不斷髮生變化。兒童的行為,有些是正常的,有些是有問題的。幼兒常見的行為問題有如下幾種:
每個人都可能有過恐懼的體驗,成人大多能從容對待,而對于嬰幼兒或學齡前期的孩子來說,有時就會有些困難。因此,父母有責任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 兒童恐懼的內容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加會有所不同。
“媽媽,玲玲又掐花骨朵兒啦。” “你又告狀了,煩死人了。” “媽媽,小吉不讓我打秋千。” “喂,媽媽!” “不要老告別人的狀,愛告狀的孩子不是好孩子。” 兒童的心理分析: “我沒有做什么壞事!摘花骨朵兒的是玲玲,不讓我打秋千的是小吉。媽媽說我這是告狀,可是我至今沒有做什么壞事,為什么說我不對呢?”
管教孩子常令父母感到精疲力盡,有時還有強烈的挫折感。當孩子出現新問題時,家長就會在情緒狀態下處理孩子,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有時還會惡性循環,增加父母的無力感。
“應該我先打秋千。” “不,我要先打。” “是我先來的呀。” “不是,我才是先來的呢。” 兩個人站在秋千的兩旁,爭吵個沒完沒了。兩個人都堅決不讓,兩個人都打不上秋千。 這時,大人會馬上開始勸架,并建議劃拳決定。最后常以“不許任性”這句責備話而告終。父母對兒童這種以自己為中心的任性感到為難,苦惱不已。
亮亮兩歲零八個月了,圓圓的大腦袋,晶亮的大眼睛,開朗活潑,說話嗓門倍兒亮,走起路來雄赳赳氣昂昂,一副虎虎有生氣的樣子,誰見了都禁不住夸一聲:好小子。可就是這樣的寶寶也有極敏感、極害羞的一面。
孩子年齡小,但也是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人,也應該受到尊重。作為父母,怎樣才算是尊重孩子了呢?以下標準供您參考: 1、 再忙也要抽出時間和孩子在一起,了解玩耍娛樂對每一個孩子都是必不可少的,愿意經常和孩子一起做游戲。 2、 賞識孩子的才能,愛惜孩子的東西,對孩子做的事情表現出興趣。
“我家寶寶2周歲了,吃飯很挑,肉菜什么的都不喜歡吃,除非做得非常爛才行。有時我特意讓他很餓了再吃飯,但情況也好不到哪里去,長期這樣下去,營養跟不上怎么辦?”年輕的張媽媽最近為了孩子的吃飯問題,頭疼不已。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