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會寶寶與人分享
我的寶寶1歲2個月,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玩,他根本不讓小朋友動他的玩具,即使小朋友拿了他平常根本就不玩的玩具,他都要馬上搶過來。平時我經常帶他到外邊玩,他不是那種不合群的孩子。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
我的寶寶1歲2個月,前兩天我的一個朋友帶孩子來我家玩玩,他根本不讓小朋友動他的玩具,即使小朋友拿了他平常根本就不玩的玩具,他都要馬上搶過來。平時我經常帶他到外邊玩,他不是那種不合群的孩子。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呢?
網友:孩子上幼兒園有時候性格就改變了,比如說她在家的時候是活潑頑皮,可是在幼兒園卻很老實,怎樣使她充分的放開展現自己真實的個性呢? 專家:其實孩子的本性是難移的,但是孩子能夠在幼兒園,尤其是剛開始的時候可能顯得比較老實,說明孩子的適應能力其實挺強的,比較懂得察言觀色,知道在每一個環境里頭怎么做對他來說相對安全。
剛滿1歲的孩子會打人,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又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 還有一種情況也是存在的,即這個年齡的孩子打人,不會考慮到這樣做會傷害別人,因為他們根本不知道考慮別人的感覺。這是孩子的好奇心強,喜歡探索所致。他打人不是想要得到什么,而是想試探一下打人會引起什么后果。常有這樣的情形,孩子打了同伴,而看到同伴哭得傷心,便受到感染引起共鳴,也會跟著哭。
蒙特梭利認為“自由”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基本人權。但是,蒙氏教育的自由卻不是放任或為所欲為。在蒙氏教室中,孩子并沒有被允許去做“任何他喜歡的事”。他只能自由的選擇有益與有用的工作。換言之,“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確的事。”
這是一種不良習慣,就像兩三歲的嬰兒夜里要醒來吃奶一樣。其實他并不是餓了,而是條件反射,一定要吃一點,才重新入睡。 到戶外玩,才能安靜下來,否則哭鬧不停,完全是大人造成的。開始可能是偶一為之,但次數多了,就變成習慣了,而習慣改起來就很困難。
針對“家庭體罰子女現象”的調查顯示,近2/3兒童曾經遭受過家庭暴力。在接受調查的498名大學生中,54%的人承認自己在中小學階段經歷過家長的體罰,高達被體罰總數的71.38%。體罰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腳踹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帶、衣架等實施暴力的占1.6%。從體罰的種類看,辱罵占25.28%,罰跪占16.36%,罰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門的占4.09%。心理學家指出,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濫用體罰會給孩子造成諸多心理問題。
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怎樣培養幼兒的良好習慣呢?讓我們聽聽專家、家長和教師的意見和建議。 專家說 “究竟應該教會孩子們什么”?一直是學前教育界討論的熱門話題。迄今為止,仍然有多種聲音存在。在不同價值觀指導下,人們會有不同的追求。為了孩子能夠立足于未來充滿競爭的社會,許多家長都紛紛行動起來,對孩子進行越來越正規的“早期智力開發”,一系列的“課程訓練”越來越早地走進孩子的生活。
小龍是個名副其實的“小霸王”,到外面玩時,不是推倒鄰家妹妹,就是一腳踢哭比他大的小哥哥,媽媽總是不停地應付小龍闖的禍,可小龍自己連個“對不起”都不說。 一次,爸爸帶小龍到叔叔家做客,小龍和妹妹一起玩“過家家”,玩著玩著,倆人就為誰扮演警察而吵起來,小龍一把將妹妹推倒,妹妹哭著向小龍的爸爸告狀:“他欺負我!”
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因此,建立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保證。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質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員之間理應和諧、融洽。盡管有時發生意見分歧,但在原則問題上是團結一致的。在這樣合作、諒解的氛圍中,兒童不但學會了對人的互助、互愛、合作、諒解,而且孩子的思維意志、能力等也會得到和諧發展,并從中獲得安全感,形成樂于接受教育的自覺性。相反,家庭成員之間形同陌路,處事自私,爭吵不休,這樣家庭的兒童心理往往不健全,甚至是畸形的,他們對事情冷漠、偏執、不合作。
很多人都認為魯魯作文寫得好,家長見了我說:“你們李魯不錯,作文寫得好!”老師們也說:“李魯作文寫得好!”同學們也議論:“李魯作文寫得好,因為他媽媽是作家!”這一切造成一種態勢——李魯作文寫得好!
聆聽春天的聲音問: 無疑,過度的縱容和溺愛是培養了孩子驕奢專橫的個性。但是,孟老師,應該怎么引導孩子的這種對物質的攀比心理呢?怎樣才能建立孩子正確的自信呢?這方面的知識我很匱乏,期待孟老師的指導。
身為父母的你也擁有多元智慧;而智慧的發展和智慧組合形式的變化為教育提供了能動性,利用父母的優勢智慧組合,將可以更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優質的多元智慧。
就學習壓力而言,中國孩子所承受的確實比美國孩子大許多,早已超出了“可以承受的極限”。這種差別基本上是由于兩國家長對待孩子學業成績的不同看法所引起的:中國家長更注意哪些東西孩子沒有學會,而美國家長卻注重孩子學到了哪些東西;中國家長更重視孩子還有哪些不足,美國家長卻重視孩子新取得的成績,哪怕是一個很小的成績。總的來說,中國家長重視學習的結果,而美國家長更重視學習的過程。
規律生活 洗完澡,媽媽會讀故事;睡覺前,媽媽會唱歌。每天一些事情都會在大致相同的時間,以大致相同的形式發生,什么事情一定會跟在另一件事之后,“可預見”和“固定”會讓寶寶有安全感,覺得有信心掌控的自己世界。生活混亂無序會讓寶寶產生焦慮。
大人有個大人世界,小孩有個小孩世界。小孩喜歡神話、童話、鬼話、笑話,更喜歡不聽話。在大人的故事里,會大量運用代表驚異的驚嘆號和代表捉摸不定的問號,帶著這些驚嘆號和問號,讓我們一起探一探這個絕對精彩的小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