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澡時為寶寶做IQ提升
六個月以下的寶寶,雖然大半還不會說話,但大多數在媽媽替他洗澡時,都會手舞足蹈與興奮異常;而洗完澡后,都覺得滿身舒暢、愉快安詳,有的甚至怡然入睡。 這溫馨的幾分鐘,常是媽媽與寶寶親子關系最良好最密切的時間,這時間也正是為寶寶做智慧提升的好機會。媽媽只要先計劃、略做準備,很能使寶寶在洗澡時不但玩得高興,而且獲得智慧提升。
六個月以下的寶寶,雖然大半還不會說話,但大多數在媽媽替他洗澡時,都會手舞足蹈與興奮異常;而洗完澡后,都覺得滿身舒暢、愉快安詳,有的甚至怡然入睡。 這溫馨的幾分鐘,常是媽媽與寶寶親子關系最良好最密切的時間,這時間也正是為寶寶做智慧提升的好機會。媽媽只要先計劃、略做準備,很能使寶寶在洗澡時不但玩得高興,而且獲得智慧提升。
許多家長常會發現,一頓飯下來孩子沒吃幾口、吃飯時不專心,盡管爸媽們用盡了所有的方法威脅利誘,寶寶還是一口飯也不肯吞進嘴里,看在父母的眼中除了生氣之外,更多了一些憐惜。
對于一個三歲的兒童來說,東西沒有“你的”、“我的”、“我們的”分法,只有“我的”,尤其是現在,家里只有一個孩子,好的東西就是該“我的”。他開始掌握“所有權”(possesiveness)的概念。但是還沒有掌握“這個東西”可以和別人一塊玩、一塊兒用的概念。有時,不僅認為自己的東西真正是他的東西,而且把真正是別人(哥哥、姐姐、同伴)的東西,也會認為是自己的,這就是她看到別人有好玩的或好吃的,甚至會去搶的原因了。有時,她搶別人的玩具是她表現自主和獨立的方式,也是她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一種表示,和大年齡兒童的霸道是不同的。
不少媽媽反映寶寶膽子太小,怕這怕那的,其中女孩比男孩多。再深問寶寶具體怕什么時,媽媽的答案卻千奇百怪。其實,不能肯定說寶寶就是膽小,只能說媽媽眼里的膽小是寶寶某個年齡階段特有的現象,而有的膽小還是大人造成的。
無論在家庭還是幼兒園,有的孩子只愿與某一個或者兩三個小朋友一起玩,而不愿廣泛結交其他伙伴,這究竟是為什么,又該怎么辦呢? 1、家庭環境造成的。有的孩子與爺爺奶奶同住,而且又是獨生子女,長期受到家庭的過分保護,他們得到了“要星星不摘月亮”的特殊而畸形的待遇,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特點,只愿與幾個比較親近的伙伴一起玩,拒別的小朋友于千里之外。對這種孩子,必須讓他從過度保護的家庭環境中解脫出來,投身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參加更多的集體活動,接觸了解更多的小朋友,逐漸改變他不合群的狀況。
進入學前期以后,兒童逐漸產生了各種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羨慕、義務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誼感等等。 3歲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歲后,隨著兒童交往的發展,成人不斷對兒童的行為提出要求,使他們逐漸掌握了各種行為規范,道德感也逐漸發展起來。
周歲內的嬰兒都要經過一個“認生”階段。表現為寶寶對媽媽特別依戀,尤其到了傍晚、夜間,往往除了媽媽誰也不要,致使當媽媽的感到小寶寶太“纏人”,自己太勞累……
孩子做事拿不定主意、猶豫不決、不果斷是意志薄弱的表現。究其原因有以下兩種: 1、成人過于保護,孩子依賴性強。成人出自“好心”,唯恐委屈了孩子,一味包辦代替或過多干涉孩子的事情。這樣,孩子就無獨立做事的經驗,一旦遇事讓他拿主意時,就不知所措,祈求別人的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大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可愛順從的小寶寶逐漸變得執拗起來,不太聽話了;有時你讓他向東,他偏向西,帶有一種故意性。基于此,家長們采取了打、罰、哄、物質引誘等方法,但效果也只體現在一時一事,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副作用。那么運用哪種行為規范、采取何種溝通方式,才能處理好此類問題呢?對此需要認識以下幾點:
孩子不聽話,老是和大人嘻皮笑臉,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1、為了掩蓋錯誤。當孩子犯了錯誤,也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時,往往為了掩蓋自己的錯誤,對家長的詢問或教育用嘻皮笑臉的方式來對待。 2、對錯誤缺乏認識。孩子有了錯誤而沒有意識到自己做錯了事,家長在指出他的錯誤時,孩子會若無其事,滿不在乎,嘻皮笑臉。
幼兒期是想像力開始發展的時期,但由于他們的生活經驗少,認識水平不高,思維、想像的方式不同于成人。其想像具有夸張性且容易與現實相混淆,是幼兒心理發展的突出特點。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愛說大話的孩子。他們當中,有的自尊心強,好勝心切,把話說得大大的,以壓倒對方來維護自己的自尊;有的虛榮心強,不甘人下,以說大話來平衡自己的心理,有的富于幻想,以致說出一些異想天開的大話。如何正確對待這些愛講大話的孩子呢?
現代觀念認為孩子是發展中的個體,具有獨立的人格和鮮明的個性心理特征,在向周圍世界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處于主體地位,是學習的主人,我們應培養富有創造性和主動精神的孩子,讓他們在探索中發現,在發現中提高和成長,因此,了解孩子、尊重孩子、激勵孩子、誘導孩子是成功的教育方法,強迫責令,以成人為中心,往往使孩子被動,收不到好效果。命令的方式應慎用,絕對不能濫用。
網友:四歲的孩子,凡事漫不經心,不與其他孩子爭、比,“不求上進”,家長是順其自然,還是對此予以糾正? 茅教授答疑: 首先要問一問家長講的“不求上進”指的是什么?您這里說的“不與其與他孩子爭、比”好像并不是“不求上進”。而且對四歲的孩子用這么嚴重的評語也太過份了。從另外的角度看,孩子不與其他小朋友爭和比并不是壞,還可能是好呢!說明他比較豁達、寬松,而且還會很快樂,這不是很好嗎?
在孩子的心理發展過程中,2~4歲的孩子正處于“反抗期”,顯得特別任性、執拗,不樂意接受爸爸媽媽的要求。實際上這是正常現象。作為爸爸媽媽應該了解孩子這個時期的身心特征,因勢利導,進行教育。但是,有些爸爸媽媽一味順從,對孩子溺愛;也有些爸爸媽媽動輒就斥、打罵,加劇了孩子不接愛爸爸媽媽要求的心理。
現在,不少父母都說自己的孩子越來越不聽話,但是很少有父母會這樣反過來想一想,自己對孩子說的話“中聽”嗎?是不是自己說的話讓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使孩子難以接受父母的好意呢?其實,這樣的情況的確并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