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自信寶寶4點建議
周女士訴苦,她的兒子小然今年快4歲了,越來越有主見。比方說,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覺前的活動,會選擇性地要求媽媽講故事、唱兒歌給他聽、陪他在被窩里窩一會兒,或者再回答他一個問題等。 當周女士滿足其種種要求后,準備離開他的房間時,小然又會再提出“最后一個”問題。而這個“最后”的問題常常不止一個。于是,請孩子上床睡覺變成相當冗長的儀式。
周女士訴苦,她的兒子小然今年快4歲了,越來越有主見。比方說,小然希望自己控制睡覺前的活動,會選擇性地要求媽媽講故事、唱兒歌給他聽、陪他在被窩里窩一會兒,或者再回答他一個問題等。 當周女士滿足其種種要求后,準備離開他的房間時,小然又會再提出“最后一個”問題。而這個“最后”的問題常常不止一個。于是,請孩子上床睡覺變成相當冗長的儀式。
給孩子個人自主權,維護孩子自尊心。我們在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時,父母也要尊重孩子,不要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附屬物,而是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與孩子交談、討論問題時,持平等認真的態度,要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語言要平和、親切,不要粗暴地訓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錯了事情的時候,也要曉之以理,循循善誘,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給孩子個人自主權,要讓他們積極參與家庭的各種活動,并鼓勵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見,說出自己的想法。
偏食 易犯指數★★★★☆ 現象分析 即使是成人,也會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偏愛某些食物,或者堅決不吃某種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討厭榴蓮,有人口味較重,有人超喜歡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么都吃的情況下,你的這些行為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話去做?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不能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孩子的教養也失去說服力。孩子會納悶:“為什么媽媽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卻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于是他也會堅決地表示他也不要吃他不喜歡的東西。
兒童電視孤獨癥,簡單地說就是兒童因看電視而引起的孤獨癥。患有這種孤獨癥的兒童不愿離開電視機,對其它活動都不感興趣,不愿活動,吃飯也不香,不愿和別人說話,還不停地模仿節目中人物的動作和語言,把自己當作劇中人,能將節目中的情節背得爛熟,并文不對題地用于日常生活中,有的還出現自言自語等反常狀態。這類患兒性格孤獨、怕羞,缺乏生活經驗和常識,缺乏學習能力,不能適應社會,情緒不穩定。兒童孤獨癥多見于3~7歲的兒童。這種現象應該引起廣大家長的注意,國外專家觀察發現,患了電視孤獨癥的兒童,即使再經過最好的教育,將來能夠適應社會的,也就是說能正常生活的只有其中的1%,這已充分說明了兒童過迷戀電視的嚴重危害性。
孩子愛猜疑是對周圍世界不信任度較高的一種心理表現,體現在孩子對周圍事物顯得極為敏感,并且易從消極方面去思維。這種不正常的心理現象,直接影響孩子的身心發展,妨礙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和諧。那么,孩子愛猜疑的原因是什么,又該怎么辦?
孩子對父母的過分依戀表現為“纏人”,不愿獨處。其原因大致如下: 1、性格弱點造成這類孩子對家長有依賴心理,缺少自信心,獨立性。 2、家庭影響。有些家庭,父母經常發生口角,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壓力,害怕失去父母(特別是母親),因而總愛“纏人”。 3、父母教育觀點、態度不一致,一方教育,一方袒護,容易形成孩子的依賴心理,認為反正有人袒護,總愛纏著袒護自己的人。
有不少小朋友很害羞,有1/5的兒童天生就害羞,有一部分兒童是有一段時間害羞,大約有一半兒童到六歲還害羞呢! 害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先天的性格如此外,還有一,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怕別人不尊重自己,對自己不友好;二,自我評價低,怕別人說自己能力差,盡量躲避;三,有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ry)。一般來說,五六個月到一歲半,這個現象比較重,但有的孩子會推遲出現或延續長久,到兩歲以后還有表現,你的孩子可能屬于這一類;四,可能有"預見",和小朋友在一起玩時,受到過欺侮,不愿和他們玩,表現出退縮等。
閑事是指與孩子沒有關系的而他卻很感興趣的事。孩子愛管閑事一般有以下幾種表現: 1、主持公道。孩子最富有同情心,看到有人恃強欺弱,任性霸道,他們往往會“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但往往處理不當,甚至得到相反的結果。
兒童天性好動,大部分健康的孩子都存在貪玩的毛病。對孩子的貪玩家長不要過分心急,當孩子貪玩影響了正常學習及生活時,家長則需要進行干預。 一般引起貪玩的因素有如下幾個方面: 1、兒童多動癥。這種孩子表現為整天動個不停,但興趣愛好不持久,注意力集中時間不長久,行動沒有計劃性和目的性,做事有頭無尾,不能有效地約束和控制自己。“小兒多動癥”應由專業醫生認定,家長不要輕易下結論。
心理學研究表明,嬰兒生來懼怕的只有兩樣東西:一是怪而大的聲音,二是身體失去支援和跌倒,其他的懼怕心理都是后來養成的。如父母經常嚇唬孩子“別哭,再哭,大灰狼就來咬了”,或孩子被小貓小狗咬過,或母親特別膽小怕事,遇事大驚小怪等等,這些都會影響孩子,使孩子變得膽小怕事,處于驚恐之中。久而久之,形成孩子退縮、冷漠、孤獨、自卑等性格特點。因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幫助孩子克服恐懼,學做一個勇敢的人。
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習慣于凡事都為孩子考慮的周全細致,認為寶寶永遠都需要自己悉心照顧。但是在孩子3歲以后,孩子會經常要求“自己來”,并拒絕家長的幫助,這對于孩子來講并非壞事。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講,“自己來”標志著寶寶自我意識及獨立意識的萌發和增強;從教育的角度講,“自己來”有益于寶寶獨立自理的培養及自信心的培養。那么,如何因勢利導把寶寶的意向“自己來”變成正向的力量促其更好地成長髮展呢?
當代教育學家普遍認為,沒有健康的人格,就沒有優秀的人才。幼兒期是人格形成的初始期,家庭、社會、群體給孩子的每一個烙印,都會對成年后人格的確定起到重要的作用。進行幼兒期人格訓練,可以從以下八個方面進行。 1、爸爸媽媽首先應當尊重幼兒的人格。爸爸媽媽要和孩子平等相處,多用“商量式”,少用“命令式”,多鼓勵,少指責,避免當眾批評甚至打罵孩子,堅持正面教育,培養孩子從小樹立自尊、自愛、自強、自立的品格。
小君終于勉強戴著黃帽子去上幼兒園了。可是內心非常不滿意。 然而,當他到了幼兒園一看,卻發現了小杰一個人戴著紅帽子。這時小君心里充滿了憤怒和嫉妒之情。于是,他就以小杰戴了紅帽子為理由,開始向他進攻。 “不許搞特殊,應該和大家一樣戴黃帽子!” 現在他用母親對他講話的語調,開始為難起小杰來了。而且不僅是自己一個人發難,還糾集周圍的小朋友一起欺侮戴著紅帽子的小杰了。
無論媽媽怎樣鼓勵她拿出勇氣,打起精神來,她都感到一籌莫展。這是受欺負的小雅的心情。如果她能夠做到,媽媽就不用操心了。 這種類型的孩子有兩種表現。一種是回到家里一個勁兒地向媽媽訴苦說,今天小強對我如何如何了;今天阿義對我如何如何了。 這種類型的孩子,多半不是真正受欺負的孩子。也就是說,從客觀上看,他不是受欺負的對象,有一點小事,他就覺得受了欺負。
在兒童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突然出現性情急躁、不聽話的情況,不愿讓別人干涉他們的事。這種現象常發生在學齡前兒童,多屬正常現象。但也有一些孩子存在較明顯的逆反心理,影響了心身健康和與周圍人的關系。 逆反心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其形成的原因包括: 1、 家長缺乏與孩子經常的感情溝通,缺乏對孩子的尊重,孩子也會以不尊重來對待家長。其表現形式有粗暴和沉默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