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犯了錯的時候
當孩子犯錯時,每個媽媽都會采取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進行必要的說教,適度的體罰,并進行針對性地教育。
當孩子犯錯時,每個媽媽都會采取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我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那就是:進行必要的說教,適度的體罰,并進行針對性地教育。
家庭“精神污染”是指家庭存在著消極、低級、不健康的生活情調和文化氛圍,而這些情況往往又容易被人們所忽視,是直接危害少年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的各種精神因素的總和。其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許多家長都信奉“不打不成才”的信條,認為當孩子淘氣不聽話時,適當地體罰一下是很必要的,別的部位怕打出毛病,但可以打幾下屁股,給他點教訓。大家認為打屁股沒關系,對身體不會造成傷害。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你去和那些孩子一起玩兒吧!” “別老呆在家里,到外邊玩玩去!” 有些孩子,對媽媽的這些勸告和指示,頑固抵抗,死纏著媽媽不放。 我們經常看到剛進幼兒園的孩子,哭著叫著不肯離開媽媽,哭著喊著要跟媽媽回家。如果強行分離,就會適得其反。
從輕度的動作困難到較為嚴重的不同步動作都可被認為是動作失調。體育活動中,寶寶的動作失調現象多見于手腳動作不靈活之類。引起這種癥狀的原因很多,如中樞神經系統失調、感知障礙、情感問題、疾病、傷害事故以及感覺運動機制失調等等。
有的寶寶到了二歲左右,不知什么原因,變得越來越喜歡咬人和打人。對于這種現象,做父母的該怎么辦呢? 對于寶寶的“暴力”,父母要善加理解。寶寶之間常常因為爭搶玩具或其他的物品打起來。當你聽到寶寶委屈地說“媽媽,他打我”時,“受害者”的媽媽和“施暴者”的媽媽應該怎樣做呢?
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不會真正得到孩子的尊重,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很難收到好的效果。因此父母要特別注意,自己是否有以下這些不尊重孩子的表現和行為:
任性一般是指放任自己的性情,對自己的行為不加任何約束。孩子的任性使家長萬分頭痛。例如,有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一刻不停地在屋里又蹦又跳,一會兒竄到沙發上,一會兒又爬到床上,屋里被弄得凌亂不堪,他自己也渾身大汗,滿臉通紅;有的孩子看電視時,總愛把音量放得大大的,家里人簡直無法談話、學習和休息,誰要說他幾句,他就大吵大鬧,不管地上是水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有的孩子常發“人來瘋”,客人來了,喜歡拿著東西亂扔,一會兒投個布娃娃,一會兒又拋個小枕頭,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進一盆香噴噴的雞湯里。
孩子的言行離不開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有些家長髮現,孩子在與小朋友交往時,經常嘲諷別的小朋友,從而導致他的人際交往出現偏差,這是怎么回事呢?一般而言,孩子愛嘲笑別人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有些家長髮現,寶寶經常扔東西,有時是發泄不滿、有時卻表現得興高彩烈,無論是玩具、衣服、食物,寶寶只要都會扔個一蹋糊涂。寶寶愛扔東西的原因比較復雜,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分析研究,家長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法試一試:
孩子在與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帶回家,家長髮現這種情況時會有什么反應呢? 1、極為敏感。家長一旦發現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立即視為孩子有了“偷摸”行為,于是嚴加審問,嚴厲處罰。 2、滿不在乎。認為孩子乖巧,拿了別人的東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處置。
家長在教育孩子時,往往過分關注他們的衣食住行及智力教育,卻忽視了孩子的心理素質培養,有關研究人員對孩子的心理素質進行了研究,發現幼兒的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兒童根本不懂撒謊和小偷兒究竟有什么必然聯系。對孩子來說,與其說不懂,還不如說這兩者之間根本沒有任何聯系。 “有三個電視機”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話不能單從表面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是正確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生活中有的孩子做事總是慢吞吞的,家長催一催,孩子動一動,為此家長很著急,不知道怎么辦。家長可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 興趣激勵。 家長可以選擇孩子平時最愛聽的故事,最愛玩的游戲、最愛看的動畫片等,激發孩子做事的興趣,促使孩子快速行動。如孩子愛聽故事,父母可以對他說:“你快些把餐桌收拾干凈,碗筷放入盆中,來聽《小紅帽》的故事。”這樣就激發了孩子快速做事情的愿望。用這種方法家長要注意,不能用謊話欺騙孩子,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兌現,否則,不僅達不到目的,還會對孩子良好品格的形成帶來消極的影響。
兒童在成長中需要心理健康,這是大家公認的。但有時也需要一些必要的、健全的懼怕心理,這樣孩子才能在一言一行中學會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 當一個孩子經常聽到家長囑咐他“吃東西前一定要洗手,否則容易將細菌吃入造成疾病,遭受痛苦”,那么這個孩子就對細菌和疾病產生反感,由于害怕患病而平日十分注意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