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不亂扔東西習慣的養成
游戲目的: 戒除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強化寶寶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知,鍛煉眼手協調能力。 游戲步驟: 1、媽媽給寶寶一個橡皮玩具,他(她)會把玩具扔在地上,媽媽耐心地撿起來給他。 2、媽媽在他(她)扔了三遍以后,開始“變臉”,示意不再為他(她)撿起來了。 3、趁寶寶害怕的當兒,媽媽要讓寶寶自己把扔下來的東西撿起來。如此反復幾次,寶寶就不會無緣無故地亂扔東西了。
游戲目的: 戒除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強化寶寶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知,鍛煉眼手協調能力。 游戲步驟: 1、媽媽給寶寶一個橡皮玩具,他(她)會把玩具扔在地上,媽媽耐心地撿起來給他。 2、媽媽在他(她)扔了三遍以后,開始“變臉”,示意不再為他(她)撿起來了。 3、趁寶寶害怕的當兒,媽媽要讓寶寶自己把扔下來的東西撿起來。如此反復幾次,寶寶就不會無緣無故地亂扔東西了。
1、選擇黃色的寶寶 這類寶寶具有直覺的外向性格,最有創作傾向。在幼年時,“黃色孩子”喜歡一個人玩,他豐富的想象力會把玩具賦予任何角色。長大后,這種孩子適合做各種有趣的工作。 2、選擇紫色的寶寶 他們生活在豐富的內心世界里,他總是疲于應付情感...
【成長問題】 我家有個剛滿三歲的男寶寶,最近特別喜歡打人,每次帶他出去玩,他總能找到攻擊目標,有時看見遠處的小弟弟,都會跑過去打一下再跑開。昨天帶他下樓玩,他又打了一個坐在手推車里的寶寶,每次我都溫和地制止他,他當時答應不打人了,可下一次又故態萌發。請問,我到底該怎么“修理”他呢?
1.受到創傷或氣質使然 先天膽小、謹慎、性格內向的寶寶會自覺表現出控制、抑制自己的行為,他在與人交往時容易退縮。這點氣質決定,實在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但是如果是一段時間對自己不夠自信、經常說“我不會”或“我不行”的寶寶也可能會不合群,這二者注意區分。 2.親子關系不良或父母影響
家長愛“教”孩子,干擾孩子 在寶寶樂在其中獨立把玩時,不少家長卻總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教”孩子,干擾孩子獨立的“工作”。殊不知,您的教師角色寶寶并不喜歡,而且會影響他們日后的獨立性和專注力。 有些孩子總是需要家長陪著玩,離開就不樂意,這種黏人的性格并非他們與生俱來,而是家長不經意的行為造成的。 在許多家庭中,總是習慣寶寶身邊一定要有人陪,媽媽沒空,奶奶或保姆陪,這種身形不離的模式,使孩子習以為常,等孩子大一些了,家長認為孩子應該獨立了,而孩子卻恰恰不適應獨立的環境了。
人的性格品質是多方面的,以下6個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礎,如果從小具有這6種性格品質,長大了其他優良品質都會自然派生出來。 性格品質決定人的命運,而人的優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在學齡前教育中,性格的培養應該放在首位,屬重中之重。早前我們曾經對1000名3~10歲的幼兒做過一個調查,結果顯示:18%的幼兒具備良好性格,82%的幼兒性格有或多或少問題,而25.7%的幼兒性格惡劣,讓人不得不為之擔憂。
當孩子逐漸明理,開始可以聽懂“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的時候,就應該讓寶寶學會一些規矩,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對于今后的生活學習都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作息有規律 作息是否有規律,不僅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寶寶從小學會有規律地作息。
教育提示 ●新生兒排便情況不穩定,家長不必進行排便訓練,注意及時更換尿布,清潔臀部。 ●四個月左右,家長可用固定的“噓噓”聲刺激小便,用“嗯嗯”聲刺激大便,并以固定的姿勢抱寶寶排便,幫助他建立條件反射,有利于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讓寶寶拿出自己喜歡布熊、布狗、布娃娃等玩具當娃娃,用積木搭一個小便器,教寶寶學著媽媽的樣子抱著娃娃使用便器,幫助寶寶對入廁產生興趣和信心。
3-6歲,通常被人稱為“潮濕的水泥”期,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階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形成的。俗話說3歲看大,7歲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時候,就初見倪端了。年輕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快樂、自信、受歡迎的人。只不過這些特質不會只是因為父母的 “希望”,就會出現,更多情況下,是需要家長關注和進行培養的。 以下的幾個信號是提醒父母們對孩子要進行幫助和干預了。
1、訓練寶寶自己尿尿 選對時機 研究發現,許多在18個月以前便開始接受訓練的寶寶,直到4足歲后才學會自己大小便;相反,那些在2足歲開始訓練的,到3足歲時幾乎都能自己上衛生間了。 那么,年輕父母如何選擇最佳時機呢?首先,要確認孩子已處在所謂的“膀胱準備”階段,也就是說,一次排出的尿量比較多,尿后可保持尿布數小時不濕。另外,以下這些跡象(一般出現在18個月~2歲半的孩子中)也提示孩子已能接受訓練:
要激發寶貝的好奇心,鼓勵寶寶多提問,父母的積極回應固然是不錯,可是2歲之前的小嬰兒,這招可能不是太管用。因為0—2歲的寶寶還處于感覺運動階段,他們更多地通過感覺器官與肌肉的工作來獲取外界的資訊,他們的學習方式具有“感覺動作”的特點,而不是用語言。 充分開發寶貝的各種感覺器官
培養者工作很重要 早期兒童的成長,與培養者的關系極大。因此,談及早期兒童的培養問題時,必須強調對他們的父母或/和其他撫育人的教育和培養問題。 父母的認識與態度是影響兒童成長、特別是兒童對事物的態度與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性因素。因為兒童生活條件中的許多其他因素都由父母所左右。比如,遺傳下來的先天不利條件,可以通過創造良好的后天條件得以彌補,而這主要是由父母來完成的。
問:1歲半的寶寶吃飯的時候總是喜歡玩玩具,怎么也不松手。有什么辦法能讓寶寶放下玩具,好好吃飯呢? 釩仔: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 準備吃飯前,應提前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并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餐前準備,比如擺碗筷等,以吸引孩子對進餐的注意力。固定時間、固定座位、固定餐具可使孩子樹立正確的進餐觀念。同時,進餐時父母不要追喂孩子。因為這樣,孩子只需被動地張口接受食物,便有更多的精力注意周邊的事情。應鼓勵孩子自己進餐,這不僅是一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還可增進孩子進餐的主動性。孩子通過使用餐具的訓練,還可增加手的精細動作以及協調能力。
林女士切菜的時候,不小心被刀割破了手,她本以為讀初中的女兒會心疼自己,沒想到女兒連一句安慰的話都沒有。林女士心寒地想:現在的孩子怎么連同情心都沒有了? 孩子早期“索愛”很關鍵 0-6歲這個階段,是孩子索取愛的階段。只有在這個階段,父母給予孩子足夠多的愛,孩子經歷了這個階段后,才會把愛回饋給別人。7歲以后直到進入青春期,孩子從“我”的世界里走出,開始去關心父母,實施他的愛。如果早期孩子獲得了足夠多的愛,進入青春期,孩子不會出現逆反,在生活中會主動向父母表達愛。
壞習慣一:偏食 易犯指數★★★★☆ 現象分析 成人也會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偏愛某些食物,或者堅決不吃某種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討厭榴蓮,有人口味較重,有人超喜歡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么都吃的情況下,你的這些行為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話去做?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不能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孩子的教養也失去說服力。孩子會納悶:“為什么媽媽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卻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于是他也會堅決地表示他也不要吃他不喜歡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