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是為了尋求安全感
簡單地說,寶寶戀物就是一種成長過渡期的依戀行為,是寶寶從“完全依戀”轉為“完全獨立”的過渡期間所產生的行為。寶寶產生依戀行為的時間,絕大多數發生在6個月至3歲之間,戀物行為在2歲時表現最為強烈。為什么寶寶會迷戀這些物品呢?因為它們是寶寶心理安全感的依靠,尤其在白天變成黑夜、寶寶想睡又怕失去知覺時,不安全感就會大大增加,此時某些物品對寶寶來說就非常重要。
那么,都是什么樣的物品最容易讓寶寶迷戀呢?大部分是柔軟的物體,是可以讓孩子擁抱、享有絕對操控權的物品,比如他們經常玩的絨布玩具、經常用的杯子、經常蓋的小毛毯等。
寶寶有無理要求父母怎樣應對
1、出于好奇心
任何一個孩子都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年齡越小,其好奇心越強烈、越廣泛。比如孩子喜歡什么東西都看看、摸摸、嘗嘗、試試。但是孩子考慮不到這些嘗試會不會給大人的生活帶來不便,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危險,會不會對東西造成損害,但是上述三種任何一種情況,通常就會產生“不合理”的要求和行為,其實,孩子是無辜的無所謂合理不合理,屬于不知者不怪。
性格,也會慢慢“長大”
心理遺傳學認為,孩子的性格一半來自遺傳,這包括直系親屬的DNA遺傳以及血型遺傳;一半則來自后天發展,包括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家庭氛圍、教養方式,甚至包括居住條件和飲食習慣。并且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在社會生活中接觸的范圍擴大,他的性格趨向社會性,受環境的影響加深,成長道路中各種錯綜復雜的外要因素都會影響其性格的形成。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其性格都有變化和被重塑的可能。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性格既有穩定性,又有可變性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注意從細節處培養寶寶的自制能力,可適當利用游戲作配合,提高培養效果,情境設定來測試寶寶的自制力,能制定合適的培養計劃哦!當然,如果寶寶有進步,贊揚是必不可少的。
1、父母要為寶貝做出榜樣
培養寶貝的自制力,并非父母口頭上講道理就行,應具體教他。例如,帶寶貝去商場購物時,抗誘惑力差的寶貝見了玲瑯滿目的商品,可能會對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有這么一種小淘氣,吃飯時間不吃飯,頑皮地滿屋子亂跑,不吃青菜和魚,爺爺奶奶與他斗智又斗氣;睡覺時間不睡覺,整晚纏著爸爸媽媽講故事,又哄又騙直到天明才入睡;想吃就吃,想睡就睡,不講道理,全家人的視線都集中在他身上。
這就是所謂的挑剔嬰兒。教育學家甚至表示不嚴加管教,長大后更難教。
是時候“修理”難纏的挑剔嬰兒了!
寶寶一個半月大時,有一天到了喝牛奶時間,我順手拿起手邊的故事書,將封面對著他。其實當時只是好玩,結果卻驚訝地發現,他應該尚未發育完全的眼睛,竟然很有規則地上、下、左、右轉動著看完了一頁,我不相信地再翻了一頁,他的眼睛又重復地移動了起來,而且一頁接一頁看下去。我無法得知他究竟看到了什么,但這個發現卻提醒了我,小孩子可能會對書本感興趣。于是,誤打誤撞地為他開啟了人生。
喂奶、翻書、說故事,同時進行
一個好的習慣往往能令人終身受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良好的時間觀念與孩子的健康成長也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出孩子的時間意識呢?馬來西亞的專家認為:“時間”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很難通過解釋說明的方式,讓孩子了解到它的意義。因此,家長應該通過培養孩子有規律的生活,將時間概念以非常自然的方式融入日常生活,讓吃飯、睡覺,都變成培養時間觀念的一個環節。
讓孩子乖乖合作是家長們最大的難題,特別是孩子自我中心的發展,自主意識使得他們經常做出一些挑戰家長權威的事情,叫他們往東卻偏偏往西跑,還常常否定父母的觀點和要求。新狀況、新問題總是層出不窮,家長們總覺得掌握到的早教知識毫無用武之地。究竟怎樣才能不用哀求、不用大聲嚷嚷,就能讓孩子乖乖與家長合作呢?
一、寶寶不合作可能與你言行有關
寶寶不合作其實有可能是因為你“念”他的方式不對,以致他出現厭煩、叛逆的心理。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嘮叨”寶寶他才能乖乖聽話呢?下面一些做法,小編認為你最好避免哦!
一、家中人口較少,孩子缺少玩伴
現在的住房趨向單元化,比起過去住平房、大雜院、筒子樓時,孩子的活動天地減少了,與鄰居小朋友的交往也大大減少了。
二、不歡迎別人干擾
生活節奏的加快,鄰里間、朋友間交往少了,勞累一天后,不歡迎別人干擾,不歡迎孩子的小伙伴到家來玩,怕把屋子弄亂了,甚至怕自己的孩子被帶壞了、被傳染上疾病等等。由此,也使孩子間的接觸機會減少了。
三、從孩子的玩具來看
現在多數玩具,孩子完全可以獨自把玩,不像過去的玩具,必須幾個孩子一起玩。
試試插座里面有什么
鏡頭回放
2歲的濤濤很有興致地在電插座旁看了又看,突然,他把小手指頭伸了進去。手被擊了一下,他猛地縮回來,疼得大哭。媽媽聞聲從廚房里跑過來,氣得朝他的小屁股打了兩巴掌:不是跟你說過它危險、小孩子不能碰嗎?你怎么就記不住呢?
孩子的心里話
這個東西真有意思,媽媽把電飯鍋的插頭插進去,不一會兒,好吃的飯就做好了;還有我床頭的臺燈,插上它才能亮……我想看看這幾個“洞洞”里面到底有什么了!可是,媽媽不讓我碰它,總說危險,但爸爸媽媽能摸它,我也能!
暢暢媽:
我清楚地記得,暢暢在1歲8個月的一天,試探著說了一句“不好”,重復了幾遍后,她似乎覺得這句話無比美妙,于是嘴上整天掛著“不好”。
“穿衣服吧?”“不好!”
“尿尿去吧?”“不好!”
“睡覺吧!”“不好!”
我惡作劇地來了一句:“不好。”她想都沒想就說“不好”!愣了幾秒鐘后,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
1.抓住學習動機最強烈的時機。
從孩子的發展過程來看,孩子都是喜歡做事的:開始學走路就不要大人抱,學吃飯的時候不要人喂,要自己舞匙弄筷地吃;給他穿衣服,他還會搶著自己套上身……這些時候,便是孩子學習做事情最強烈的時候。家長應耐心地教給他們做事的方法,指導孩子做好他們想做的事,使孩子享受到“我會做”的喜悅和成就,千萬不要顧慮到安全或覺得麻煩而不肯讓孩子嘗試,讓他們錯失了學習的最佳時機。
你是怎樣看待自主學習的
談到自主學習,你的腦海里會浮現什么樣的畫面呢?
若換在N年前,在我還沒有寶寶,也沒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寶寶的時候,我一定將其解釋為“沒有老師教,自己學”。腦海里浮現的則是這樣的畫面:某個寶寶(一般是青少年,至于是男孩還是女孩,不是很分明),坐在某個位置——也許是寫字臺前,也許是綠蔭下的樹墩上,或者干脆席地而坐,望著眼前攤開的書本,手里握著筆,神情專注,不時翻翻書,或者在本上寫寫畫畫,無需老師指導,靠自己努力就學會了各門功課,并且考試成績還總是名列前茅……當然,自主學習力,我會把它等同為“自己主動學到知識的能力”。
你家里的小朋友會不會很“宅”呢?傳統文化中,我們都希望有個乖孩子,所以很多家長對于今天宅寶寶現象不以為意,但“宅”不是個好詞兒,—定要認清“宅現象”掩蓋的成長危機。如果孩子小時候很“宅”的話,長大了想不“宅”都難。
每天傍晚,小區綠地上孩子們彼此追逐嬉鬧,玩得不亦樂乎。媽媽也準備帶然然下樓,和小朋友們—起玩。然然正在看動畫片,說什么都不愿意把視線從電視上挪開,任憑媽媽磨破了嘴皮子,他就是賴在沙發上不動。媽媽很生氣,關掉電視,然然就皺著眉頭大哭大鬧,又是扔東西又是滿地打滾。
寶寶怪異行為之一:寶寶特別喜歡跟別人親熱
2歲的思思只要一見到鄰居家5歲的男孩兒就非要上去親人家,弄得人家滿臉濕乎乎的,人家總是躲閃,她卻一點都看不出來。媽媽心里很不好意思,也很困惑,孩子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行為分析:
有些孩子天生情感需要特別強烈,有的孩子把愛藏在心里,有的孩子喜歡熱烈地表現出來,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的愛有了寄托。喜歡和人親熱,這只是小家伙表示喜愛的唯一方式。孩子還太小,她還無法讀懂別人的身體語言,意識不到小朋友并不喜歡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