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很難知道小家伙都在想些什么,尤其是在他們無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愿之前,所以我們只能通過觀察,猜測他們的感受會是怎樣。比如,當他們睡眠不佳時,會出現哪些舉動;當他們抗拒睡覺時,又會做些什么。慢慢地,我們就會發現,其實睡眠之于寶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過在寶寶睡眠成熟的過程中要經歷五個轉折點:寶寶6周大的時候,夜晚睡眠時間開始變長;12~16周,白天睡眠規律化;9個月以后,夜里很少醒來“嗷嗷”待哺;12~21個月,逐漸放棄清晨的小睡時光;3~4歲,午睡時間變得越來越短,甚至沒有午睡。
問題一、早上醒得太早怎么辦?
游戲目的:
戒除寶寶扔東西的壞習慣,強化寶寶對各種物體環境的認知,鍛煉眼手協調能力。
游戲步驟:
1、媽媽給寶寶一個橡皮玩具,他(她)會把玩具扔在地上,媽媽耐心地撿起來給他。
2、媽媽在他(她)扔了三遍以后,開始“變臉”,示意不再為他(她)撿起來了。
3、趁寶寶害怕的當兒,媽媽要讓寶寶自己把扔下來的東西撿起來。如此反復幾次,寶寶就不會無緣無故地亂扔東西了。
你的寶寶是電視愛好者嗎?你的寶寶會常常在電視前邊看邊吃嗎?你習慣用電視哄孩子聽話嗎?這些都是家長急于知道的問題。的確,在現代家庭中,電視已經成了孩子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伙伴。當父母們們沒有時間應付纏人的孩子時,通常會用電視機來安撫他們,讓孩子在電視節目中安靜下來。
當孩子逐漸明理,開始可以聽懂“對”與“不對”,“應該”與“不應該”的時候,就應該讓寶寶學會一些規矩,開始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這對于今后的生活學習都是很有必要的。
生活作息有規律
作息是否有規律,不僅是良好的生活習慣,而且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幫助寶寶從小學會有規律地作息。
問:1歲半的寶寶吃飯的時候總是喜歡玩玩具,怎么也不松手。有什么辦法能讓寶寶放下玩具,好好吃飯呢?
釩仔:不要讓孩子邊吃邊玩。
準備吃飯前,應提前讓孩子收拾好自己的玩具,并鼓勵孩子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餐前準備,比如擺碗筷等,以吸引孩子對進餐的注意力。固定時間、固定座位、固定餐具可使孩子樹立正確的進餐觀念。同時,進餐時父母不要追喂孩子。因為這樣,孩子只需被動地張口接受食物,便有更多的精力注意周邊的事情。應鼓勵孩子自己進餐,這不僅是一項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還可增進孩子進餐的主動性。孩子通過使用餐具的訓練,還可增加手的精細動作以及協調能力。
壞習慣一:偏食
易犯指數★★★★☆
現象分析
成人也會有許多不良的飲食習慣,或者偏愛某些食物,或者堅決不吃某種食物。如有人不吃芹菜,有人討厭榴蓮,有人口味較重,有人超喜歡吃辣……在要求孩子不能偏食、必須什么都吃的情況下,你的這些行為怎么能讓孩子心甘情愿地照你的話去做?本身有偏食習慣的照顧者不僅不能給孩子正確的行為示范,對孩子的教養也失去說服力。孩子會納悶:“為什么媽媽叫我不要偏食,可是她卻這也不吃那也不吃?”于是他也會堅決地表示他也不要吃他不喜歡的東西。
@做個早起媽媽
寶寶懶散沒辦法,你可要早起,把早晨的工作都提前搞好:洗漱、做早餐、準備工作檔案等。這樣你就可以留出一大塊時間專門對付寶寶,以最快的速度把他的一切整理好,避免出門前的緊張。為什么孩子在校精神回家懶散?>>
提醒:為了避免寶寶“抵制”你插手他的事情,可以根據寶寶的喜好,用獎品來誘惑一下,比如“寶寶穿好衣服,洗完臉,媽媽會給你一個大大的紅蘋果。”
“不要你管!”……如果這些傷人的話語開始從那個原本溫順的寶寶口中不斷冒出,父母的反應肯定從震驚轉變為惱怒,再到茫然不知所措。不過還好,這只是大多數孩子成長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只要父母能處理恰當,你和孩子就會迅速度過這一充滿“挑釁”的煩惱階段。
一、讓孩子多親近蔬菜
對于3歲以上兒童,想讓他們多吃蔬菜,你不妨試試帶他們多看、多接觸蔬菜。可以帶他們去菜市場,去超市的蔬菜貨架,給他們親手挑選蔬菜的機會。蔬菜買回家之后,可以讓孩子幫忙洗菜、給蔬菜去皮,裝盤等等,還可以讓他看看蔬菜是怎么弄熟的,讓他們在廚房聞到烹調時的氣息。育兒專家說,通過這些方式,可以讓寶寶更熟悉蔬菜,從而減少對蔬菜的抗拒心,并且還能培養寶寶的主人翁意識和動手能力。
怎樣糾正寶寶摳鼻子的壞習慣
兒童保健專家表示,寶寶因為一些偶然的原因,可能突然強烈地意識到小鼻子的存在是一件多么有趣又多么重要的事情,于是,他們常常會在不知不覺中養成摳鼻子的習慣。那么如何糾正寶寶摳鼻子的不良習慣呢?
寶寶因為鼻涕太多或者結痂而感覺不舒服時,可以使用吸鼻器、小棉簽幫寶寶清理小鼻子;當寶寶感冒的時候,可以在醫生指導下用滴鼻液消除鼻子堵塞的不舒適感。氣候干燥的時候,多給寶寶喝些水,多吃蔬菜水果,在房間里放一個加濕器,讓空氣變得比較濕潤。
家長的煩惱:
冬冬有個壞毛病,就是不愿意洗手。
媽媽經常嘮叨:“飯前便后要洗手!不洗手,細菌吃到肚子里就會肚子疼!”冬冬呢,媽媽在旁邊的時候就好好洗手,不在時就敷衍了事,不是沾濕一點,就是用毛巾擦一擦。
有一次玩了橡皮泥,吃飯的時候,冬冬跑進衛生間,稍微擦了一下,就迫不及待地跑到餐桌旁,拿起一個雞腿啃了起來。
看到冬冬手上還有殘留的橡皮泥,媽媽只好要求他仔細看看自己的手,再回衛生間重新洗手。
我問:“平時有沒有讓孩子做家務的習慣?”
她說:“沒有。”
我再問:“那為何突然又叫孩子掃地呢?”
她說:“孩子放寒假在家,什么事都不做。我突然想,一年后他就要大學畢業了,如此依賴家里、如此沒有責任心,這樣下去怎么行?要不就叫他從最簡單的家務———掃地開始吧。”
等女兒快1歲,該脫離嬰兒床時,我們就開始考慮分房的問題。當時全家還在日本,記得那天去看兒科醫生,順便問了一句:“日本的不分房和美國的分房哪種好?”沒有想到,日本醫生對美國的從小分房很有成見。他說:“你們想想,一個那么小的孩子,就自己孤獨地躺在屋子里,感覺不到父母在身邊,長大后也不懂得和別人溝通,最后鬧不好會拿槍殺人,那時父母后悔也晚了!”
如果你稍加留心,也許以下幾個鏡頭對你來講并不陌生:孩子吃飯時,不愿意吃,邊跑邊玩,媽媽端著飯碗,在后邊追著喂;走在馬路上,常常看到已會跑會跳的孩子,偏要伏在家長背上,縱然家長已累得滿頭大汗,孩子仍舊不肯下來自己走;孩子上學或放學時,書包無一例外地放在接送的家長手上……
既規則又自由的好習慣
在幼兒園里,樂樂拿著一塊積木主動對琳琳說:“你跟我一起玩吧。”琳琳說:“我不想跟你玩,我想跟悠悠玩。”樂樂接著做她的思想工作:“我會搭水立方,你來看。”琳琳不為所動:“我不去。”樂樂有點不高興地說:“你不跟我玩,我自己玩。”樂樂便自己到建筑區專注地搭起奧運場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