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奶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酸奶中乳酸菌的功效: 乳酸菌是人體有益菌,在腸道內抑制病原菌和有害菌的生長繁殖,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同時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并預防便秘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的水平,預防由冠狀動脈硬化而引起的心臟病,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對癌癥的抵抗能力。
酸奶中乳酸菌的功效: 乳酸菌是人體有益菌,在腸道內抑制病原菌和有害菌的生長繁殖,起到預防感染的作用,同時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并預防便秘發生,降低血清膽固醇的水平,預防由冠狀動脈硬化而引起的心臟病,提高人體的免疫力,增強對癌癥的抵抗能力。
先別擔心,對1歲寶寶來說,這些表現都是正常的。因為隨著寶寶的味覺的發育逐漸成熟,他對于吃什么、怎么吃都產生了越來越強烈的控制欲望。所以,當他看到自己喜歡的食物,就會不管不顧地狼吞虎咽,可看到討厭的食物,就會棄之不理,或者把食物當玩具,把餐桌弄得亂七八糟。 那我們需要糾正寶寶的挑食行為嗎?父母既不能一味的縱容挑食,否則會成為對變相鼓勵。但也不能強迫寶寶接受一切食物,這會讓簡單的進餐演變成為一場餐桌上的斗爭。那么,父母到底怎么做,才能避免這些餐桌上的戰爭,令寶寶開心,爸爸媽媽舒心呢?
1、沖洗不當 有些從超市里買來的蔬菜,從外觀上看很干凈,于是有些媽咪在烹調前只是略用水沖一下。其實,一般的蔬菜都有不少殘留的農藥,如果不徹底清洗,對寶貝的健康有很多危害。 正確做法:將買回的新鮮蔬菜放在清水里浸泡20分鐘左右,讓農藥充分溶解在水中,然后用清水反復沖洗;或在淘米水中浸泡10分鐘后,再反復用水沖洗干凈。
一、 用母乳喂養的寶寶如果,每天平均增加體重15克左右,或10天之內只增重120克左右,就應該給寶寶添加200毫升的牛奶。 二、 用牛奶喂養的寶寶,要適當控制寶寶的飲奶量,如果讓他任意吃的話,他會長得過胖,肥胖兒多半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根底”,所以要控制牛奶的奶量。控制的標準仍以體重的增長為依據,如果10天內增加體重保持在150-200克之間,就比較適宜,如果超出200克就一定要加以控制了。一般來說,每天牛奶總量不要超過1000毫升,不足的部分用代乳食品來補足。
2歲以后的寶寶走路已經十分自如,活動范圍也不斷擴大,智力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所以這一階段要補充足夠的熱量和營養來滿足寶寶的需要。 一、要注意食品的多樣化:糧食、豆類、肉、魚、蛋、奶、蔬菜、水果、油、糖各類食品都要吃。各類食品之間調配得當,即葷素食、粗細糧食品攝入比例適當,不能偏食,保證營養均衡。每天應吃主食100-150克,肉、蛋、魚類食品約75克,蔬菜100-150克,外加250克左右的牛奶。
筍干老鴨湯 調味料:料酒2湯匙,鹽適量。 做法: 1、筍干洗凈,放入煮沸的開水里浸泡兩小時或更長,泡至發軟,撈起沖凈,瀝干水,切段; 2、洗凈宰好的老鴨,斬大塊,汆水撈起; 3、將8碗水倒入瓦煲燒開,放入筍干,武火煮沸,倒入料酒,轉文火煲兩個小時,下鹽調味即可品嘗。
牛奶:牛奶中含有兩種催眠物質,一種是色氨酸,能促進大腦神經細胞分泌出使人昏昏欲睡的神經遞質——五羥色胺;另一種是對生理功能具有調節作用的肽類,其中的“類鴉片肽”可以和中樞神經結合,發揮類似鴉片的麻醉、鎮痛作用,讓人感到全身舒適,有利于解除疲勞并入睡。對于由體虛而導致神經衰弱的人,牛奶的安眠作用更為明顯。 小米:在所有谷物中,小米含色氨酸最為豐富。此外,小米含有大量淀粉,吃后容易讓人產生溫飽感,可以促進胰島素的分泌,提高進入腦內的色氨酸數量。
如果小朋友只是偶爾不吃某些食物,不要馬上斷定他就是不喜歡,而是要隔些天,換個外形、烹調方式再試試看,下面告訴你10個小辦法。 一、食物多變化,改善偏食行為。 改變食物的外觀 許多孩子因為之前的經驗,一旦覺得某種食物難吃,下次就不愿意再加以嘗試了。此時爸爸媽媽不妨化有形為無形,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將該食物吃下。好比將小朋友討厭吃的東西切碎、磨泥、打汁或以模型切割等方式改變形狀,再加入其它食物一起烹調。例如:對不愛吃蔬菜的孩子,媽媽可以試著將高麗菜、韭菜,剁碎與碎肉攪拌均勻,與孩子一起包水餃、餛飩或做成珍珠丸子;在漢堡內中加入少許的胡蘿卜,洋蔥;把玉米粒、蔬菜打碎作成玉米濃湯:苜蓿芽、蘋果,紅蘿卜中加入少許蜂蜜,就成為美味可口的蔬果汁了!
菜品:杭式牛肉羹 工藝:煮 口味:咸鮮味 類別:小兒厭食調理學齡期兒童食譜幼兒食譜 主料:牛肉(瘦)100克冬筍100克 輔料:火腿20克午餐肉20克雞蛋清30克 調料:醬油3克胡椒粉2克味精3克雞精5克鹽4克香油3克淀粉(玉米)15克大蔥2克料酒5克各適量 制作工藝 1.冬筍、火腿、午餐肉洗凈,切成米粒,入沸水鍋汆至冬筍斷生,撈起瀝干水分;2.牛肉去筋膜,洗凈血水,剁成米粒;3.炒鍋置火上,加入高湯,下牛肉粒、冬筍粒、火腿粒、午餐肉粒,燒沸后去盡浮沫;4.加入鹽、醬油、味精、雞精、胡椒粉、料酒,再下雞蛋清拌勻;5.用濕淀粉30克(淀粉15克加水)勾芡,淋上香油,起鍋裝湯碗內,撒上蔥末即可。
適合寶寶的食物才是最好的 每天,媒體都會翻天覆地的向我們傳達大量營養資訊:富含營養、低脂肪、無脂肪、優質脂肪、高蛋白、素食主義、無糖分、低碳水化合物、優質碳水化合物、流質食物、純素食、食物多樣化、完整食物、未加工食物……可選擇的食物清單,即使是一個已具備相應知識的人也得勞心費神。特別是眼花繚亂、名目繁多、噱頭響亮的奶粉廣告,真不知道應該選哪一種,很多父母就閉著眼睛選最貴的,可拿回家給寶寶吃,寶寶未必接受:大便干燥、腹瀉、消化不良、濕疹等問題層出不窮。這種養育觀念就有點本末倒置了。
第一,不宜將雞蛋當主食。有的媽媽為了讓孩子健康成長,幾乎每頓飯都給孩子吃雞蛋類的食品,結果導致孩子出現消化不良性腹瀉。這是因為嬰幼兒胃腸道消化功能不成熟,各種消化酶分泌較少,過多地吃雞蛋會增加孩子的胃腸負擔。 第二,半歲以前的嬰兒不宜吃雞蛋清。由于嬰兒消化系統的發育不完善,蛋清中的白蛋白分子較小,有時可通過腸壁直接進入血液循環,使機體對它產生過敏,發生濕疹、蕁麻疹等疾病。
一個健康、充滿活力的孩子,必然表現出營養充足的特征。這些特征可表現為三方面: 1、身高和體重標準 人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尤其是身高和體重,肯定受飲食的影響。例如戰后早期,住在美國的日本人,比在日本本土的日本人身材高大,這就是飲食不同的緣故。幼兒如果營養充足,身體的發育肯定會合乎一般規律的。幼兒體重大體符合以下公式:體重(千克)=年齡×2+8;幼兒身高大體符合以下公式:身高(厘米)=年齡×5+75。從營養與健康的關系看,符合標準的身高和體重,至少是健康的某種標志。
常聽到媽媽們自豪地說:“我的寶寶才1歲,就可以吃大人的飯菜了!”其實,成人食物并不適合2歲以下的寶寶。以下是幾點原因。 安全性低 很多進食技巧寶寶尚未掌握,例如不會咀嚼、磨細蔬菜中較長的纖維,不懂得分離魚刺,所以,不應該讓24個月前的寶寶過早吃成人食物。 營養不夠 一是因為成人的食物制作不夠精細,寶寶不易吸收;二是因為嬰幼兒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對營養的需求相對比成人高,特別是對蛋白質、鐵、鋅、鈣及多種維生素的需求量較大。
“吃零食怎么行呢,零食一點營養都沒有,”“不要吃了,回家好好吃飯去”。我們經常聽到許多幼兒的家長在對自己的孩子進行著教導、勸說,但是結果往往引發幼兒不住的哭聲。確實,近十年來,中國兒童零食消費呈總體上升趨勢。經調研顯示,60%以上3至17歲兒童青少年每天都吃零食。其中幼兒攝取零食的比例甚至更高。那么,幼兒究竟該不該吃零食?吃零食有什么學問嗎?
維生素A 維生素A對于維持人體的正常視覺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是合成視覺感光物質的重要原料,如果缺乏維生素A,眼睛對弱光的感受能力就會下降,幼兒在弱光環境下就不能看清楚物體。正常兒童在日常的副食品中就可以補充維生素A,如胡蘿卜、動物肝臟等。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補充維生素A不能急于求成,一旦過量補充,也很容易引起維生素A中毒。